题目是《大明宫词》中的台词。
在看《孔雀》的时候,我便因为张静初不得要领地不计后果的去追求不切实际的生活而把那部电影定义为“残忍”,而《立春》无疑将当初的“姐姐”放大了数倍,更加细致地予以剖析。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认识那么几个王彩玲。上高中的时候我有一女友,记得有一段时间天天给我讲她的罗曼史。她的相貌不算丑,眼睛很圆很大,很会拉小提琴,只是身材实在太圆,在崇尚干柴棍身材的高中时代那简直是灾难,况且此女还有诸多不雅习惯比如吃一脸食物渣等等让我很难理解一个学习艺术的人怎么会有如此这般的举动——不是刻意埋汰人,只是现实与她给我描述的浪漫故事实在相差甚远,比如她说去看牙医结果年轻英俊的医生对她一见钟情穷追不舍,比如她说比如她说她有男友远在英国读书还拿出了一看就知道是photoshop过的“合影”,比如她说她的小提琴老师屡屡对她示好于是她不得不考虑换个老师——就像王彩玲一脸傲倨地对别人说我就要调到北京了,他对我穷追不舍,等等。我当年虽然懵懂,这种级别的谎话也不见得看不破,但是我一直都没有拆穿她,还违心地对着那张照片说“好般配”——倒不是我虚伪,文艺女青年的梦想总会被拆穿,只是这么残忍的事情我不想由我来做。
如果有一类电影叫做“励志电影”,这一类的大概可以叫做“反励志电影”。“宁品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难道不就是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广泛发扬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么,有人嘲笑她,我倒是看不出错在哪里,政治俨然十分正确。其实把王彩玲的话翻译成网络时代的语言,倒也是如雷灌耳:不过就是自己如何清高,而这个城市如何荒凉空旷,于是寂寞如何深入骨髓,芸芸众生知己几人之类的,随便打开一个blog就可以瞄见几行,王彩玲起码是有病呻吟,无病呻吟的人大有人在。
看完电影我刚刚在感慨,还好及时截住了自己往文艺女青年方向发展,而是为把自己培养成一枚学术女青年而努力。然而,如果把王彩玲的身份背景生活环境做一个简单的坐标变换,学术女青年和文艺女青年又有什么区别——不外乎是在拼命地去追求一些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把握的东西。像我们当年辛辛苦苦地学英语,在PS里把自己写得天花乱坠,几乎是虔诚地递交申请,一字一句地斟酌给教授的套瓷信而教授看不看也许全凭当天早晨的心情...有些王彩玲最终不被人赏识留在中国郁郁中日,有些王彩玲出尽百宝终于进入了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不知道王彩玲是否想过,进入剧院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么?你以为你终于可以无所阻碍地站在舞台上尽情歌唱了么?对不起,现实是,你讲着带有明显中国口音的英文,怯生生地敲开一个个教授的门,问他有没有新的项目,需不需要新的学生,努力地展现你的学术背景....终于成功地成为美国科研界的最底层,做着高智商的工作,拿着在贫困线附近徘徊的工资。王彩玲用尽积蓄想要得到一个北京户口,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很多事情就免谈,而你开始了解怎么样申请绿卡,然后你知道工作签证开始抽签了,能不能抽得到在于运气——这种日子不收起敏感的触角睁只眼闭只眼地装糊涂在黄莲树下弹琴简直就过不下去。可是既然你的理想是“唱到巴黎歌剧院去”,就算你能够最终“幸运”,等待你的也是无尽的煎熬。
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王彩玲。
都说要坚持要坚持,可是就是因为坚持,才有了王彩玲。
可以流着泪反复欣赏的痛苦要么很遥远,要么被美化,总之满足了被戏剧化的快感。而《立春》不属于这一类。像《立春》这样的电影我是不会去看第二遍的。我一直说自己喜欢的那一类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也不过是略施辛辣刻薄做一下小小的自嘲或者讽刺,并不伤及要害。像这样简直是肉搏相见的坦诚,我还真是吃不消。
所以,有的时候,幸福生活不过来自于一场美好的电影——毕竟我们都会不自觉去寻找与电影的相似性。在看《天使爱美丽》的时候,我也会想,咦,我有时很像艾梅丽啊!
即使这幸福只是幻觉。

立春(2007)

又名:And the Spring Comes

上映日期:2008-04-10(中国大陆) / 2007-10-23(罗马电影节)片长:105分钟

主演:蒋雯丽 / 张瑶 / 李光洁 / 董璇 / 焦刚 / 吴国华 / 张静初 / 

导演:顾长卫 / 编剧:李樯 Qiang Li

立春相关影评

笨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