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第一篇影评在这忙得不可开交的生活中开始它的舒心之旅,距离看完电影已经过了一天多了,而在这一天不连续的思索中,突然找到了那种早已失去好久的青春的感觉。

  昨天看了包括它在内的几部电影,再加上不久之前刚看过的,不难在它们之中找到莫大的不同之处–氛围。

  也许悲伤和消极愈发成了当今影视界主题倾向的一种趋势,在漫长的观影史中,真正的让我感受到积极的电影屈指可数,比如《Rio》《About Time》《Nine Lives》等,而在这不多的数量中,又有很多电影因太多太艰难的低谷冲淡了原本美好结局,The Kissing Booth却让我在近十年的历程中感受到了那种积极乐观的氛围,而这也不仅仅是氛围,它在不经意的情节中洋溢着暖暖的情调,而这情调在内心的共鸣中荡起一圈圈涟漪,弄得心里痒痒的,甜甜的,而又不生腻感。

  看上这部电影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海报上的Joey King,初见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却总是想不到在哪里见过。在IMDb上看的预告片,生疏的英语没有让我看懂所有内容,却体会到了影片中的那份轻快。当然剧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我的根据自己蹩脚的英语所理解出来的流程发展,此为后话。

  青春,一直是今古作家诗人所歌颂的对象,对于已经走过青春的人们来说,那的确是一段美好而珍贵的记忆,近几年,随着全球平均年龄的增长,青春题材的电影也层出不穷,有悲有喜,有爱有恨,这些五味杂陈的积淀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埋下了回忆的种子,也变成了这些电影几乎一成不变的情节。

  路都是一样的路,怎么走就要看个人了。所谓好的东西宁缺毋滥,在这个超快节奏的世界里,真正脱颖而出扣人心弦的电影又有多少呢?

  The Kissing Booth的主题,在我看来,就是Elle如何妥善处理友情和爱情的故事,影片的开始是从Elle和Lee的成长讲起的,两人的亲密关系在这大量的浓墨重彩的渲染中表现的很透彻,之后Noah便登场了,在同一场景中,Elle懵懂的心开始有了love的萌芽。之后在kissing booth的活动里,这份积累许久的情在两人kiss的那一刻变成了现实的冲动,但矛盾也由此而生,Elle和Lee的约定,成了Elle生活的一剂苦药,在漫长的磨合后,现实终于摆在三人面前,于是乎便有了一个相互间调整消磨的过程。然而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总归是对对方的在乎和理解。当阳光初升时,一切最终还是变得愈发明朗。

  对于情节,最困扰我的莫过于Elle和Noah之间无形的阻碍了,可能是我对美国文化的匮乏或是对电影理解的疏浅,让我始终没有理解旁人对他们关系的抵制。

  Elle,Noah和Lee之间的矛盾无疑是整部电影最揪心的部分了。同样都有失落,比起其他影片来,The Kissing Booth最成功的莫过于他对这悲喜之间的分配,对于一部喜剧来说,悲剧要么是衬托,要么是主体,而作为衬托的悲剧在与喜剧影响相近或超出喜剧不多时,它们间的反差几乎没有,而正衬的烘托又无法凸显,这也许是很多剧情失败的电影的诟病了。

  反观国内的青春电影,令人深刻的也有不少,但留在印象中的只有挥之不去的忧伤,很难找到真正给人正能量的感觉,从某一方面讲,国内的青春电影都是老的青春,苦的青春,当然,这种电影自有他的优点,但就今天的话题来说,能给我如此深刻的积极的活泼感觉的电影,迄今为止也只有它一部了。

  真心希望以后的生活是活泼的生活,以后的世界是积极的世界,也祝大家都能找到The Kissing Booth里的那份甜美。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非专业点评)

Day2

  昨晚又看了一遍电影,明确了一些细节。

  首先关于Elle和Noah之间的阻碍,我想可能很大一部分来自Noah自己,因为他在大众的心里所树立的形象,——帅气威猛却四处沾花惹草,而且脾气差,爱打架,不免在家长心中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

  从电影中来看,真正明确表过态的人有三个:Noah的Mom,Elle的Dad和Lee,(当然,我们忽略掉代表大众的Warn,因为那又牵涉到文化问题,而且不难理解)。对于Noah的Mom来说,她站得更远一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给予他们关键性的建议,不可否认,Elle在她心里有很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而Noah也毕竟是她的儿子,缺点不少但优点也很多,所以明确的反对态度没有在她的身上体现出来。

  而对于Elle的Dad来说,当父亲的总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受到任何伤害,尤其是对已经失去Mom的Elle,在他心目中,Noah就是那种容易冲动的不成熟的男孩,所以他只能说 I can’t say I support you two,同时作为一个理性的父亲,他也不能全权决定Elle的人生,所以在他心里,一切还是要看Elle自己的想法。

  对于Lee,他可能有着其他人所友的反对意见,他了解Noah的生活,他怕Elle受到伤害,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电影中他亲口表达的那个意思:他觉得Noah比他更强更优秀,并且几乎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而Elle是唯一属于他而不属于Noah的。

  所以这样看来,剧情也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

  昨天提到了电影所表达出的积极活泼,在看过第二遍电影之后,我突然认识到了这一切的本源–这真的是一段年轻的青春啊。

  The Kissing Booth是Beth Reekles在15岁时写的,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智商再高,他学到的是知识,而社会对于一个固定年龄段的人来说,对它的认知程度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对于年轻的Beth来说,青春仍是陪伴在她身边的美好时光,因而书中的青春也是最纯朴的青春。

  对于一部由小说翻拍的电影来说,演出内容是基本,演出精神便是一种难得的能力了,文章开头处提过,我看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海报中女主给人的那种曾相识的感觉,对于18岁的Joey King来说,她可能正处在拍这部电影最完美的年纪,这样一部由内而外处处透露着年轻的电影,可以说是给了我们这些被社会固化了的心灵莫大的震撼。

Day3

  每看完一部令人深刻的电影后,总是能在其中找出一些难忘的音乐,Be Together在电影的伊始便烘托出了这种欢快的氛围,而纵观整部电影,能轻松记住旋律的也就只有这段稍纵即逝的音乐了。

  无奈的是国内的各大音乐平台,对于Nynne来说可能过于疏远了,最终只是在互联网的角落里找到这首Be Together。心情不好时听的着这首歌,回忆电影中的点点滴滴,也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吧。

  说起这首歌来,不得不提一下影片中两人和好的场景,依旧是那个跳舞机,依旧是Be Together那熟悉的音乐,18岁的Joey King和Joel Courtney生动的表现出了那种孩子间的冲突与和好的感觉,没有太多的修饰和掩盖,留给观众的只有天真的纯净感。

  就这样,Be Together这首歌更加巩固了在整部影片中留给大家的印象,音乐升华了电影,电影又烘托了音乐,两者相得益彰,让这部电影的整体技术水平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DayN

  几天后的今日,在阴云和艳阳同时笼罩着的城市里,最后一次回首来谈谈电影,小说还未读完,不过已经很明显的感觉出Elle和Noah的关系在小说和电影中比较大的差异,我想可能是电影篇幅的限制,使得其表现出一种比较怪异的人际关系,而正是刻意删减了较多的情节,让这短短一百多分钟的影片显露出一些生硬。也许读完小说再看这部电影时就不会给我这么大的震撼了,可谁又能知道呢?生活总是充满着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直舍不得放下这个话题,就像舍不得它留在留在心中的那份积极和活泼,然而生活总要继续,如同迫不得已,放开手,去寻找一个新的纪元,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又能开启一篇新的The Kissing Booth的旅程。



亲吻亭The Kissing Booth(2018)

又名:接吻亭 / 恋与接吻亭

上映日期:2018-05-11(美国)片长:105分钟

主演:乔伊·金 / 乔尔·考特尼 / 莫尔纳·维瑟 / 莫利·林沃德 / Nathan Lynn / Meganne Young / Jacob Elordi / Frances Sholto-Douglas / Byron Langley / Robbie Tucker / Jessica Sutton / D·大卫·莫林 / 

导演:文斯·马塞洛 / 编剧:文斯·马塞洛 Vince Marcello/Beth Reekles

亲吻亭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