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7-11-23

SEMI • 折磨:轻重之间

这是一个压抑的故事。折磨来源于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来源于惨遭抑制的自我。对于学生扬来说,折磨是繁重的课业、父亲的严厉和无法实现的小提琴之梦;对于凡莎而言,折磨是恐怖的拉丁语教师加里古拉以及漫长的孤寂;对于加里古拉,折磨源自他因过分脆弱而严重扭曲的内心……

这三人的关系十分有趣,加里古拉是扬和凡莎两人的主要折磨来源,而凡莎则同是扬和加里古拉疏导压力的工具(虽然扬对凡莎有一些同情和爱,但最后如果不是扬冷酷的拒绝,凡莎也不会因孤独而饮酒过度致死)。原本就互相害怕和憎恶的扬与加里古拉因为凡莎而加剧了两人关系的紧张。

本来想说扬代表一种尚未成熟的正义,加里古拉代表强大的腐朽力量,而凡莎则是纯粹的弱者。然而,这样政治化的分类显然不会是伯格曼的本意。尽管这是伯格曼还是学生时就已经写就的作品,但并不意味着他仅仅想通过扬这个人物来发泄对学校的不满。在这部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是值得同情的,甚至那个像纳粹般变态的加里古拉(伯格曼曾想把加里古拉的外形设计成黑发、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样子,但在朋友的建议下,将他改为一个金发、外表优雅的家伙,事实证明,后者更具张力)。在加里古拉与年级主任对话的戏以及后来他对凡莎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度害怕被人拒绝的人,相较于这种痛苦,他宁愿让所有的人都害怕他,以折磨别人来缓解自己内心的折磨。

另外,这部影片中师生关系的处理在现在看来也应该相当新颖。老师和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拯救与被拯救、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而是一种交互的恐惧和憎恶,学生害怕老师,而老师其实也害怕甚至嫉恨学生,这一切最终也可以归结为现代社会中人心的脆弱和阴霾。

影片原来的结局十分灰暗,加里古拉成功将凡莎的死归罪于扬,扬在毕业前夕被学校开除。最后,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扬独自走进雨里……我觉得这才向伯格曼的风格,从生命的空虚上升到对世界和上帝的控诉。可是为了迎合大众,伯格曼还是在后面加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只能说无奈吧。

折磨Hets(1944)

又名:狂乱 / 考验 / 狂怒 / Torment

上映日期:1944-10-02片长:101分钟

主演:Stig Järrel/Alf Kjellin/Mai Zetterling

导演:Alf Sjöberg编剧:Ingmar Ber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