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英国电影《broken》。中译名为《拼贴幸福》。不能不说这个译名构思奇巧,更贴近原著者的真实意图,并以极委婉的方式表达了“破碎”的意喻。通常人们不愿意看到纯粹的悲剧,总希望从生存中寻找精华因素——所谓“幸福”。

《拼贴幸福》表现一个11岁少女眼里的世界。英国女孩斯昆特与父兄住在一个普通的街区,她家的邻居之一里克是个极内向害羞的年青人,有点自闭,有交流障碍(这很容易理解,极柔弱的缺乏自卫能力的人要在这个险恶的世界生存下去,,也只有靠自闭才能自保)。就是这个与世无争的小伙子,某天早上正在自家车库门口洗自家的车,突然被一个邻居袭击,随后,被打得满脸是血的里克又被警察给带走了。

袭击里克的邻居是鲍勃,鲍勃的妻子几年前死了,他与三个女儿一起生活。某天早上他在厕所里发现一只避孕套,就认定是二女儿跟人发生了关系,脾气暴燥的鲍勃根本不听女儿的分辩,威逼之下,二女儿胡乱指认了透过窗户恰好看到的里克。

鲍勃将自己导演的闹剧轻描淡写地称为“一个玩笑”。说这话的时候他数纸似地一片一片往嘴里塞火腿。他吃火腿的样子让我想起《美国x档案》里那个新纳粹党员大胖子吃糖果的样子,那种糖果别人都是一颗一颗地吃,他是拿起装糖果的罐子往嘴里倒。细节很能反映人的个性。好的影片一定注意细节,经得起反复地看。

里克的遭遇让人嗟叹,他让我想到《红楼梦》里的冯渊。冯渊不幸遭逢了冤家——或者是香菱或者是薜蟠又或者二者皆是,冯渊因与薜蟠争夺香菱被薜蟠的小厮群殴致死。而里克,这场飞来横祸催毁了他本来就很脆弱的神经,不说是逢了冤家也难解释,不是冤家不聚头。鲍勃一家明显是讨债鬼。我家附近的一个街区有一片简易房,其中一家简易房住户是整个街区的麻烦。这家的男主人进过监狱,他家的男孩品行很差,攻击性强,对人怀有莫名的恶意。我儿子小时候去那边踢足球,那个男孩把他故意地拉倒。他也无缘无故地骂过我。他家养了一条狗,总是冲着过往行人狂吠不已。

上梁不正下梁歪。问题家庭出产问题青少年,鲍勃的女儿们也象她们的父亲一样暴力,这家的女儿大的滥交,小的在校园称霸,欺负同学。与她们同校的斯昆特也未能幸免。不过最后救了斯昆特一命的倒恰是鲍勃,而让她陷入险境的却是善良脆弱的里克。

这个结局让这部电影脱了一般的巢窠,人往往就是这样,遭遇了连串的不幸,最后却不知道该去恨谁。有人发议论说看英国电影憋闷,因为好人坏人正邪不分明,善不能扬恶不被惩。

其实想看快意恩仇的电影有的是,大部分复仇电影不都是那个套套。只是,只想快意恩仇,却不去追问背后的原因,只怕又是一场戾气的循环。

在这部电影里,鲍勃看起来是连串悲剧的始作俑者,但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他的戾气或者是源于他丧妻这回事,或者是他日常的食物,我总是记着他数纸似地一大片一大片吃火腿的样子。近几年西方年青人中刮起了素食风,《八月,奥色治郡》里十四岁的孙女儿就是个素食者,她解释说,因为”吃肉时也吃进了动物的恐惧。“她的说法被她的长辈们引为笑谈,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可笑,似乎源于某个科学家的发现。

按佛经里的说法: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与动物互杀互啖(羊也可以代换为猪,牛等其它动物),天地间的杀气戾气就是这么循环。窃以为那些带着戾气出生,天生对人怀有恶意者,多半是向人讨还血债的动物所托生。梁漱溟老先生在文革中的遭遇或者可以部分地佐证:梁老先生终身茹素,文革时被抄了家却没受皮肉之苦,他的夫人(非素食者)却挨了红卫兵一场痛打。

我几天前上街,碰到某个组织在搞街头调查宜传:主题是”法国是否该为卢旺达种族仇杀负责“。看到我饶有幸味地读着那些言论及标语,该组织的一位女士对我发生了兴趣。既然她问到了我,我自然也就发了一番议论,她听后提议把我的看法归结为一句话,也写在纸板上挂起来:”每个人都该为发生的事情负责“,后面标注有我的名字年甲。我顺便也看了一眼旁边的几个纸板,其中一个纸板上写道:”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希特勒”。落款显示这是一个67岁的老先生说的。

这是一种成熟的态度。成熟的态度是理性的态度:寻找一切问题背后的原因。佛法讲”深观“,深入观察一切现象背后的因缘。只有深观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快意恩仇,只是一种情绪的渲泻,逞一时之快却往往怡害无穷。如历史上农民起义,暴力革命,常常伴随着滥杀,这或者也是一种推动变革的方式,但代价却太惨重。这就是成熟的态度与不成熟态度的区别。

拼贴幸福Broken(2012)

又名:破碎 / 残破 / Discuss Broken

上映日期:2012-05-17(戛纳电影节) / 2013-03-08(英国)片长:91分钟

主演:蒂姆·罗斯 / 基里安·墨菲 / 比尔·米尔纳 / 罗里·金尼尔 / 埃洛伊丝·劳伦斯 / 丹尼斯·劳森 / 扎纳·马加维克 / 

导演:鲁弗斯·诺里斯 / 编剧:Mark O'Rowe/Daniel C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