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编剧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践行几乎要让人崩溃。除了A片盒纯爱电影,大概都能读出一些人类的特别心理。这些心理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夸大了,因为如果你去过农村或者近距离接触过城市中一些体力劳动者,你会发现,这些人的面孔大多是相似的,而心理也是几乎相似的,容易猜透的。久而久之,这会让外人有一种错觉,这些社会底层的人内心过于简单、以致几乎没有什么想法地过完了一生。而日本人却明显不同,在外表类同的一张张青春无邪的面孔下,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像小雏一样,没有秘密的小孩也要寻找乃至创造秘密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但其实他们又是一个具有明显、独立、特别色彩的大和民族。他们身上流露出的特色在我们外国人看来,具有无可比拟的统一性,甚至变态性。所以剧中小红从小到大都在寻找着和别人的类同点,她出生于殡葬业的家庭,因为家庭的关系从小被同学孤立,内心里极度渴望被爱。这正是悠次口中所说的:由于丰盛的物质造成了这个女孩与世界的隔离。其实,在其他的日剧中,比如《麻辣鲜师》,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内心极度不认同,可是许多日本人都会在权力和群体的压迫之下,做出原本不会做的事情,变成另外一个人。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上是一种卑微的从众心理,在很多年前,我们的鲁迅也拿“人”和“众”做过对比。他从种种事件中总结出中华民族根本的劣根性,这些无脸孔的类同的全民劣根性甚至磨灭了许多独独想要作为一个“人”的“英雄”们。但是,我以为,中国的“众”和日本的又是大不同。日本人、日本恐怖片等等之所以看起来很恐怖,是因为他们的“众”几乎不受任何道德和规则的限制,不像中国,德行在表面上还是部分地区人们议论的焦点。
所以忧郁的教师可以残忍地利用他的学生作心理实验。都说人心最恐怖,在中国人们之间的相互打击大多是那些身外财、权、势力等,但是日本人常常从攻破人心开始。几乎每一个人都练就了攻破人心的功力,从小孩到大人。大家都积极努力地准备攻破他人的心防,来达到或者报复或者报答或者爱恋的自我诉求。其实人心是最难攻破的,所以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另一个民族特点——勤奋。
勤奋的老师不慌不忙地计算着人变成分子又重新遇到的几率,这在中国人看来大概要作为一个笑话了吧!可是日本人就是这么变态地追求最终的结果,这中极致的效果。这种认真的精神不免让这个民族带上了魅惑的色彩。所谓魅惑,因为只有鬼魅才能拥有这种奇异的光彩,日本人却时刻在努力绽放。在我看来,日本人是不是活得很累。即使是梦,大概也要积极努力地去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一点安心的力量。就像小红,明明自己可以解脱,只要转换一种思维,但是她有她那个梦,她不愿意放弃,她以为她人生就此一个梦再也不会有别的。所以她固执地停在声色场所,因为她决定好了,她觉得她最终能够达到那个目的。所以她一路不停,一直默默地努力。
雏不是也这样吗?在没有结果的恋爱面前一次次失落,却从不以世俗的目光来否定自己最初的一时幻想,所以一直在坚持,一直被打击,一直又重新爬起来。
有时候这种坚持是美的,让人敬佩,但是有时候,这种坚持会让人有一种错觉,她到底是坚持要爱我,想要我,还是想要得到那个最终实现目标的快感。
这种感觉,正是日剧无时无刻都能带给我的冷漠感。

高校教师2003(2003)

又名:新高校教师 / Kôkô kyôshi

主演:藤木直人 Naohito Fujiki/上户彩 Aya Ueto/成宫宽贵 Hiroki Narimiya/成膳任 Sonim/京本政树 Masaki Kyômoto/真野梓/真锅香织 Kaori Manabe/大仓孝二 Koji Ookura/苍井优 Yu Aoi

导演:鸭下信一/吉田健 Takeshi Yoshida/今井夏木 Natsuki Imai编剧:野岛伸司 Shinji Nojima

高校教师2003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