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对这部电影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它的名字和那寥寥数笔不完整的剧情介绍吸引了,以至于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实际上,这是一部80年代的美国青春片,虽然是80年代,但是感觉上美国的80年代并不比我们的21世纪落后多少,甚至还要前卫一些。我的青春期是平淡乏味的,也许与童年期的自己相比起来有些疯狂叛逆,与成年期的自己比起来有些傻气幼稚,但是与别人的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似乎根本就算不上青春期。所以,我很好奇,想要见识一下那些所谓离经叛道的青春期,见识一下美国青少年们的离经叛道,以及隐藏在这背后的种种原因。
说实话,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绝非十分有趣,甚至有时令我觉得煽情和无聊。那种反叛和满不在乎的面具后面,是缺少家庭的温暖和不堪重负的压力。撕去面具之前反叛得令我觉得傻气,撕去面具之后的自我表白却令我觉得太过煽情。要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美国人的表达方式与情感流露和我们还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影片中的人物、场景,甚至事件都很普通和简单,一群因为各种错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中学生在周六被罚来学校。场景就是一间教室,还有一小段的走廊。它令我想到《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都是用交谈串起整个故事,甚至可以说交谈的内容就是全片的关键,而且都多少令我觉得有些看不下去。影片很巧妙地用了同一段话作为开头和结尾,对于那句“一个公主、一个疯子、一个罪犯、一个运动员,一个不良少年”,第一次听,自然听不懂,但引起了我的兴趣,第二次听,自然听懂了,恍然大悟,原来是一句有隐喻的话。
其实青春期的叛逆很常见,尤其是在美国,包括滥交、吸毒、酗酒、赌博、斗殴、逃学等等。而这背后的原因也很明白,因为青春期少年的矛盾心理,幼稚与成熟,封闭与开放,渴望独立,家长却仍然严加干涉;渴望有人关心和理解,家长却不管不问或者争吵不休。本片中的那几个中学生也是如此。学过了心理学,我明白一个人童年、少年时的经历对他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或者心理上有某种病态,都很有可能是小时候的经历造成的,如果说我们有幸还算健康的话,绝不应该瞧不起他们,不应该觉得他们可耻或者可笑,我们只是比较幸运而已,绝不是因为我们天资良好或者意志坚强,至少我不是。
大人们不理解孩子,这无法责怪,因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虽然所有大人都是从青春期过来的,但似乎在过完青春期之后,上帝就将这一段的记忆从我们的脑海中抹去了,大人用各种简单的名词定义孩子,不明白他们有着自己独立复杂的思考,也许不是不明白,而是不愿去明白。他们甚至无法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这也怪不得他们,或者说即使怪了,他们也无法改正。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矛盾,我们明知很多东西是错误的,却无法避免它们,到了特定的时候,就得一头扎进去。
影片中美国学校的教室着实令我羡慕,少少的课桌,大大的空间,一排排的书柜,满是图书和画报,还可以放音乐。当物质条件达到某一个高度的时候,精神方面的需求就大大加强了。
约翰是里面性格最鲜明的人物之一,其实他的思想一点也不简单,如果不是他一次次的挑衅,之后的那场互诉心声也许就不会有了。而最古怪的埃里森无疑是内心最清醒的一个人,她不但看透自己的问题,也看透了别人的问题,还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绝不是简单的叛逆少年,其实少年们有时也想的很多,只是大人们不知道而已。五个少年的表演真挚自然,尤其是约翰和埃里森,根本就是当演员的料。也许他们演的好,是因为他们就是人物的本身,他们本身就是青春期的少年们。
后来才知道这部片子获得了MTV的某个世纪大奖,当年的少年们已经人到中年了,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是否也到了青春期,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又如何呢?

早餐俱乐部The Breakfast Club(1985)

上映日期:1985-02-07片长:97分钟

主演: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 Emilio Estevez/安东尼·迈克尔·豪尔 Anthony Michael Hall/约翰·卡普洛斯 John Kapelos/贾德·尼尔森 Judd Nelson/莫利·林沃德 Molly Ringwald/艾丽·西蒂 Ally Sheedy

导演:约翰·休斯 John Hughes编剧:约翰·休斯 John Hughes

早餐俱乐部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