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早餐俱乐部》是我至今看过最好的青春片,没有之一。台词的精巧和灵动、气氛和微妙表情的精密把握共同推动整部电影前进,五人组所展现出的迷茫和残酷回味悠长。在清洁工Carl和Dick的对话中,他们问自己和对方:你年轻的时候曾想要成为谁?而隔过一条走廊的空阔教室里,五个unhappy teens在每一句话里悄悄互相问着:我们将会变成什么?
作为名垂青史的High School Movie,它弥漫着的与其说是青春气息,不如说是一种乌托邦气质。五个来自校园不同阶级群体的高中生,在彼此唇枪舌剑之后竟然又走到了一起,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走出校门的样子仿佛有信心对阵整个现实世界。Bender的嘴炮惹怒同伴,他闯祸时却总受到团结一致的掩护;Andrew带队走错了路,一直和他针锋相对的Bender却主动牺牲自己保全大家。也许所有青少年之间本就有着不需解释的天然code,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中间看到几次他们痛哭流涕互相对峙,最后却还能不存芥蒂地相拥,这大概就是成年人永远无法理解也做不到的事情。水火不容的五人组正是被这种code牢牢系起,只因外界的压力与内心的茫然相合,使他们生长出超越血缘与个性的共同情感。《早餐俱乐部》讲的不是单单五个青少年,而是他们身后辽阔的背景展板。皆处于名叫青春的引力场中,无法自拔。
“青少年”这个词语细看来很是古怪,它介于孩子与成人之间,孤独、尴尬而又充满共情。电影中的留校时间则提供了扒下成人外表、袒露孩童心灵的美妙机会,Claire哭着说自己遭遇了同侪压力,Brian为一个F而纠结至意图放弃生命,这些设置现在看来平淡无奇,却的确是剖开内心的表达。有些话,只能对“自己人”说。Alison说谎、骗人,但她一句“your heart dies”却拥有使人心碎的力量。就在这个私密而不需考虑后果的空间内,五人组碰撞爆发出的能量的确足够惊人,它中二却也热血,粗糙却也无比真诚。除了这群人,这群和我们一起生存于人生夹缝中的人,还有谁能和我们聊如此深刻的哲学以及如此羞涩的困惑呢?
片中的人物时而被描述为“脸谱化”,但那就是我们眼里的世界,颜色鲜艳、线条简单。到头来,他们还是那五个标签下的人,但又绝不仅止于此。他们不只是外界目光下的木偶,或者家庭延续的枝叶,骨肉躯壳局限之外,有着难以抑制的无限。跳舞的一段,We Are Not Alone太好听了。歌声高呼着,标签之下,血肉之下,我们都一样,深入骨髓之处都是同一个狂奔呐喊的少年。音乐响起,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起舞,宣泄着无处可去的热情,没有目的,四散纷飞。成人世界的标准——阶级、背景、环境,开着BMW的老爸与酗酒家暴的所谓父亲,这样的壁垒自然无法打破;但在这里,褪下你的成人化外衣吧,就做个孩子,在我们之间。总有人看进你的眼睛,如同照向一面明镜。
最打动我的角色是Bender,他的救世、敏感、狂怒,以及最嚣张和易碎的目光。最后他举起的那个拳头把我看呆了。
周一早晚会来。电影开头,平静的声音控诉着来自老师定义的简单粗暴terms,镜头扫过爆炸的柜子、啦啦队彩带和AND YOU DIE, FAG!的愤怒标语,把模式化的stereotype摆给观众看。于是我们很容易会抱着期待,想看影片结尾的深入挖掘与推翻。结果直到最后一秒,才发现一切都往复回环直至始端。周一到来时,以及在那个周一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将会成为什么,仍然没有人知道;友谊和爱情可能都只是吹弹即破的泡沫,而无法越过的壁垒一如既往无法越过。背景音乐不停地唱,Don’t you forget about me, don't don't don't don't …像哭诉,像求饶。这个结局不团圆,它带着与生俱来无法化解的缺憾,仿佛注定要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Bender朝着天空的拳头,它既是徒劳无功的最终落败,也是明知不可的奋力行舟。
五人组终将走出那个没有差别的乌托邦,走出那个人人充满共鸣的引力场,收起拉着的手、跳着的舞、嗑着的药和吹着的口哨,走进沟壑纵横的成人生活,改换成万千隔阂。青春是一堆乱线,是一场幻觉,把我们所有人紧密相连。舞会女王爱上混混,哥特怪人与运动明星接吻,风光地走出走廊,然后各奔前程。但早餐俱乐部,它没有相聚时间,却在莽乱的时空中永恒地存在。我们最终逃不脱那些枷锁与标签,但在标签的下面还有着别的什么。烟雾缭绕中,疯狂发泄中,舞蹈中,战斗中,泪眼笑声中,你能看见这些人浑身蒸腾着的灵魂。
But what we found out, is that each one of us is a brain, and an athlete, and a basket case, a princess, and a criminal. Does that answer your question?
这是安静的问号,狂喜的悲哀,苦痛的笑容。这是伊甸园向现实世界的臣服,也是伊甸园在现实世界中的永生。生命的前进像是朝着黑洞行驶的旅程,无论我们再怎样挣扎哭喊最终也要沦入其中。成年人并不都是行动迟缓感情麻木的大型动物,但原谅我,我真的放不下这身年轻人的模样。黑洞的吸引力无法抵御,结局并不会有任何不同,但总有人会对着天空挥出一拳,不为了打碎白日或苍穹——有些时候,挥拳的意义就是挥拳本身。这些远未成为大人也早已不是小孩的、无法定义和归类的人,永远热情,永远大胆,永远放纵和真诚;永远盲目,永远迷茫,永远朝着不是黑洞的方向奔去。海报上写这一次meeting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但人生也许不会被改变,只是必然的轨迹在位移相等的同时路程不同,多拐了几个漂亮的大弯。黑洞还或许在远处、或许在不远处耐心地等待着我们,没人知道那之后会是什么,但在那之前,如凯鲁亚克所言,我们的热泪未曾干涸过。阔步、挥拳,心中如有火种,一点就着。
------------------------------------------------------------------------------------------------------------------------
题外话碎碎念:
我爱美国八十年代,浮夸的服装加上节奏感强到爆炸的好听OST。《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在路上》中的莫名其妙愤怒能量在这里以另一种形式表达,青少年世界的法则和成年人的的确彻底不同。
和Emma Stone不一样,我不遗憾JH没能导演我的生活,因为我的生活和他银幕里的生活,剖开细看都同样bizarre。
We Are Not Alone是个迷之命题,因为the only thing we have in common is our loneliness.
在网上搜照片时,发现演员都老了,但他们永恒的青春还停驻在早餐俱乐部里,磨洗我们的眼睛,使它们永远如最初发现同类时般明亮。
“我终有一天将离开,就像我从未存在过。”但我把拳头挥向天空,我把拳头挥向天空。与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共存的,是物与我皆无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