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心之潜蚀》,讲述一个隐居在法国深山巨富老人内心渐变的过程。想到自己早年曾做过的错事,为了救赎,他最后来到塔希堤岛寻找与土著女人生的亲生儿子。塔希堤岛也就是高更与梵高关系破裂后,远赴那里成就这个著名画家并著有《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的美丽小岛。当年高更也与土著女孩结过婚。现在岛上还有“高更美术纪念馆”。
法国人的浪漫还体现在殖民地上,处于太平洋偏东靠近南美的几个小岛,硬是给法兰西折腾成个“殖民地”。与务实的英国人比其经济价值太低而投入成本又太高,简直是不可理喻。二战时,“马奇诺防线”不可谓不坚固,可架不住德国人一攻,就分崩离析。法兰西向来“调子高,跑得快,不设防,早投降”,当然这是说法国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从二战的巴黎不设防到越南、阿尔及利亚战事来看,的确是这样。由此法国得已“存活”,巴黎得已“保护”。法国人首先考虑的是与生命悠悠相关的生存法则,尽可能的享受生活,并要把生活过得极致。这与美国总是超前预支未来的“恐怖”态度有很大的不同。法国人永远不会因为理想而燃烧生命以至于迷失生活的方向,即不会为了别的丧失生命本身最重要的生存法则,或者说处处“以人为本”。
因而,法国电影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总是很精雕细琢,虽不免婆婆妈妈,但很耐看。在这部由克莱尔-丹尼执导的《心之潜蚀》中也不例外,看起来整个结构杂乱,故事似乎总是游离于松散之中,但充满难以言及的温情,娓娓道来,又静如止水。
而把心理变化拍到极致的可能就是意大利导演马可·贝洛奇奥的电影《怒不可遏》了(又译《口袋里的拳头》),这部拍于1965年的电影,可谓惊世骇俗,或者说贝洛奇奥的电影,都给人“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意谓。从看过的《肉体的恶魔》、《信仰时分》和《再见长夜》等都是如此。
试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构建的电影《怒不可遏》,让这位导演一举成名。当时他才26岁,可能与贾樟柯拍《小武》差不多年龄,的确不同凡响。意大利与法国虽是比邻而居,却是性格鲜明的两个民族。就如当年法国“新浪潮”一班人对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不买账一样,意大利人也不大理会法国人的“絮叨”,总是表现得特立独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电影又有某种天然的联系和相同的特质。
《怒不可遏》这部电影以象征的手法,从心理学的伦理角度揭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崩溃过程。一个身为盲人的妈妈育有子女四人,老大是沉默无言的傻子,老三是个患有癫痫病的偏执儿,他整天总是瞪着眼睛,手握拳头紧紧地放在口袋里,好像随时要把谁击倒,目光中总是带有一股怒火。老四,一个长得漂亮却有些病态的疯女孩。只有老二是个律师,算是身心都健全的人。
反常的老三总是成天揣度着别人的心理与想法,他也要肆意成全别人的想法,他与妹妹那种整天打情骂俏的暧昧,近乎乱伦之情,被导演表现得入木三分。他先是把盲人妈妈推下山崖,以解老二的经济之忧,继而向老二伸手要“办事费”,后来又把老大给害死在浴缸里,导致疯女孩子强度刺激后不能站立。而这个整日不得消闲的老三终因癫痫病发作而死。
一个家庭就这样在极度疯狂的心理变态中解体了。看起来荒谬,却极符合非常态下人性心理渐进的演变过程。这涉及到一个家庭遗传病史的前世今生,注定是不可逆的可悲行程。
德国获得“银熊奖”电影《自由意志》(又译《纵情欲望》),也是柏林电影节上倍受争议的一部影片。说的是一个患有“强暴症”的男青年在经过九年服刑治疗后,试图走上生活的正轨,努力控制自己的“强暴欲”。在经过一段温柔的爱情后,可他还是控制不了“心魔”再次走上强暴之路,而最终在爱人面前割腕自杀的故事。令人心寒而唏嘘不已。
该电影可贵之处在于并不着重表现“强暴”本身,而是着力呈现强暴者内心痛苦挣扎的过程。这极易想起另一部拍于1985年的德国电影《愤怒的收获》,正如《心之潜蚀》,虽然故事情节不同,但所展现的人物内心都有共通之处,无法自制内心“兽心”的野蛮行为,皆陷入良知与自责的无尽痛苦之中。
2007、5、16

口袋里的拳头I pugni in tasca(1965)

又名:怒不可遏 / 藏在口袋中的拳头 / 袋中拳 / Fists in the Pocket

上映日期:1965-10-31(意大利)片长:105分钟

主演:Lou Castel/Paola Pitagora/Marino Masé

导演:Marco Bellocchio编剧:Marco Bellocch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