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怀疑影片到底是歌颂革命战士还是要嘲讽他们。白费军官的帅气与才气,也实在令人感叹为什么当年俄国落到苏共的手中,并且把一个伟大的民族压迫了九十余年。

与《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类似,影片中出现了不少我们熟悉的情节。比如革命战士与普通民众的打交道:先是和哈萨克斯坦人“借”骆驼,尔后是在少数民族的村庄驻扎。无一不表现出了革命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特点。还有意给了少数民族儿童和战士亲昵的镜头。还比如革命战士在没有粮食没有水的情况下决定横渡沙漠,还比如老班长舍不得兄弟情谊,给了犯错的同志一次改正的机会,那个同志哭的几乎是颤抖了。

其实,比起我们国家拍摄的主旋律电影,该片的歌颂手段还是显得有些保守和拘谨。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体现出革命战士的神机妙算。当然这也许和导演的意图息息相关。

整体的情节还是相当奇怪,白匪军官身上巨大的使命没有交代、老班长最后有没有和女主角汇合也没有交代。因此影片被硬生生割裂为两半,因为前面一条线索被中断了。我谨慎怀疑这部片子被阉割过,这是相当有可能的。

既然是一女一男相互独处,我其实就一直期待两人到底会不会做爱。影片果然十分注重人物内心的发展。当然,也是因为玛柳卡被塑造成一个傻姑娘的形象:从农村来,没啥文化,只会瞎激动,脾气还挺大,不过心地善良。影片从玛柳卡在火边裸身取暖开始,逐渐发展两人的感情,最后在鲁宾逊的故事中,女主角终于酥软了。若是放在中国同时期电影中,岂可想象!

我谨慎怀疑导演是俄国的资产阶级,他借中尉的口中说出了很多大逆不道的话,而且还特别不容易驳倒。更要命的是,中尉的话往往伴随着迷人的魅力,带有浓浓的诗情。如果不涉及政治,玛柳卡就沉醉其中。但是一旦涉及政治方面,这样自由的表态又使得她极力反感。这也就是本片最大的冲突。

这样的片子,无疑超出中国影片一大截。何况,电影的拍摄手法也是十分的具有艺术性。大部分的时间,镜头里几乎没有光线,只留了微微的灯光,露出人的眼睛,来描写人内心的变化。影片甚至一开始都没有给人的头部打光,全都是阴暗的一片。看得着实郁闷,几乎要变成广播剧了。

无尽的沙漠、翻滚的海水一直充当着第二声部,限于拍摄条件导演似乎只能这样处理了。但这样一个故事带给人的感受,无疑也是如此的象征。布尔什维克真是跨过沙漠也要把足迹踏遍四处,小资产阶级的感情只能留存于大海隔绝的社会之外。

白费军官注定是没有出路的。他所代表的这个即将被删除的旧时代的一切,是到底怎也消亡?是爱情还是意识形态最后胜出?作者将答案赋予了人性最真实的反应。是的,女主角还是杀了中尉,但杀了之后又立马反悔。没有任何文化沉淀传统浸染的农村姑娘,幸好还保留了这一丝人性,使得她曾用力爱过,使得她如此心痛。枪杀了中尉,也意外地表明了她曾想努力忘记的小岛上发生的事情,已经客观的不存在了。她唯一能使自己继续向前的,就是巩固心中的共产主义情怀,她会继续写诗讴歌战争和人民吗?她会继续杀死第四十二个人吗?她将会变成我们熟悉的哪个文学形象?

茫茫的大海会吞噬一切。

第四十一Сорок первый(1956)

又名:The Forty-first / Sorok pervyy

上映日期:1956-10-15片长:88分钟

主演:Izolda Izvitskaya/Oleg Strizhenov/尼古拉·克留奇科夫 Nikolai Kryuchkov/Nikolai Dupak

导演:格利高利·丘赫莱依 Grigori Chukhrai编剧:Grigori Koltunov/鲍里斯·拉甫列涅夫 Boris Lavreny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