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不够好,但一定不差。

“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

《断·桥》是我今年比较期待的片子之一了,除了是李玉导演的作品之外,范伟、王俊凯、马思纯这三人的合作也是一大亮点。

微博、豆瓣上对于这部片子的争议好像就没停过,因为之前并没有看过这部片子,也不好做评论。解封后,马上去影院看了这片子。

依我愚见,简单来说,这部片子——不够好,但一定不差。

其实看到热搜和豆瓣分数的时候,说实话,我真的震惊了。这样的吐槽景象,上一部片子还是《四海》。但是我想说的是,两亿多的票房和六点多分的豆瓣评分,绝对对不起《断·桥》。以下,就围绕视听语言、剧作及主题、人物动机与演技、一些争议就这四个板块简单说说《断·桥》。

我知道我写这篇文章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但是你别杠,你杠就是我对,只有真正看了电影的人才配去中肯的讲讲《断·桥》。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01 🎥视听语言

(主要讲讲《断·桥》视听语言之“暗色调”)

其实,说《断·桥》难“看”的很大一部分观众是因为这部片子的视听语言,可以理解,也表示赞同。给“看”打上引号的原因是因为《断·桥》难看的并非是剧情,而是色调影调。

“暗色调”是全片的主要色调,对于观者来说(包括我自己),使我自己在观看影片的同时非常疲劳,一是视觉上的阴暗,二便是压抑的氛围。在电影海报的宣传上,其实这样的色调就可见一斑了,只是让大部分观者没有想到的是,“暗色调”会充斥《断·桥》全片。

从开头,和电影中不断穿插的监控镜头,到下雨起雾的空镜头,人物的活动动势,导演有意的在营造“压抑”“颓废”“阴沉”的氛围。先不说导演这样的处理是否符合影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一“暗色调”的手法,确实使观影体验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以我为例子,本人在某一二线小城中某一有名的院线观看,设备不算差,但是在观看时确实费力。

没错,李玉导演希望用“暗色调”渲染起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那种“毛骨悚然”“不可言喻的”的氛围感、社会现实的无力感。以此来达到电影主题“对于人性的分析与解刨”的层面,却忽视了观者的体验感。

“后疫情”时代,不论是院线、电影出品方还是观众都有说不出的难。

院线会为了限制成本而限制播放设备的升级、使用,观众选择电影院的目的是出于消遣。所谓大量的“暗色调”的出现,一方面体现出电影出品方对于希望呈现高水准电影的欲望,另一方面却展现了创作者对于该表现手法可行性的失真。“暗色调”手法不应该消失,而是应该用另一种适合大众口味的方式呈现。

02 🎬剧作及主题

《断·桥》的“剧作与主题”部分,我想用几个“关于”来论述……

❄️关于细节

细节一 :闻亮与闻晓雨

闻亮便是“文亮”,《断·桥》里,黄雀市大桥豆腐渣工程的吹哨人叫“闻亮”,“桥墩藏尸案”的受害人是闻亮。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2020年我们的世界也有一个吹哨人“文亮”,而“桥墩藏尸”的戏码本身是湖南省新晃县某一学校的操场……

诸位,且看且珍惜吧。

闻晓雨,晓雨。电影故事的发生地点便是西南某一多雨的小城,或许“雨”也是《断·桥》中的某一关键物像,听闻,知晓,雨。导演将雨贯穿在故事的主线里,以淅淅沥沥的小雨,将一个情义为先、相互救赎的故事款款而来。

说到闻晓雨,便说说导演对于人物塑造的两个问题:

1、闻晓雨与父亲的感情线只有一个摩托车镜头,无法体现父女情深,为父寻仇动机不够

2、孟超和闻晓雨间信任如何建立并不明晰(个人认为增添文亮与孟超之间的故事线会更好)

虽然但是。尽管,在塑造人物闻晓雨时有各种方面的缺憾和不足,但我们依旧可以看见主创团队在故事背后,想要表达的一些其他的不能说的东西。

细节二:建筑物

除了以上所述,建筑物的名字也是文章的一大亮点。

避难之地叫做“世外桃源”,菊怀义死在烂尾楼“新世纪”。

故事发生地是“黄雀市”。

故事发生的时间在二十一世纪10年代。

还是那句话,且看且珍惜吧。

以犯罪为题材的类型电影《断·桥》,它的现实程度,还是让我们无法想象。

细节三:母亲们的运动

闻晓雨的母亲和朱方正的的妻子在电影中导演或多或少有意给了他们“练太极”“看太极视频”不同镜头,而蓝莓的妈妈甘小漾导演则是选择了“拳击”这一体育运动,其目的也跃然纸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三位妈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措施。朱方正的妻子,为了自己在澳洲留学的孩子,一再隐忍,选择了“打太极”的方式来维系和朱方正残缺的婚姻,而甘小漾则毅然决然,选择了一种刚烈的方式与朱方正、与命运相斗争,以此来彰显女性力量。

细节四:新闻联播

电影中有一处新闻联播运用得非常精辟,新闻中的内容讲的是“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因为在自己的片子中也存在该手法的运用,因此非常敏感。

在此处,新闻联播内容的出现其实也在暗示,由于孟超学历低下自己为姐姐报仇的行为实质上可以称为“正当防卫”并不知情,同时也映衬了结尾许警官说到“孟超,你的事情是可以解释清楚的。”

❄️关于结局

其实在电影结束,我也和一同观影的好友探讨了这个问题,影片《断·桥》真的合理吗。我们一致认为,不报警,解释得通;孟超死,比起孟超没有死,更合理。

烧烤店,操场,铁链,小红楼……这样的悲剧时刻在这个世界发生,更何况是二十一世纪10年代。

对于社会来说,报警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对人来说,并不是。在诸多诸如此类的社会事件中,有人质问受害者为何不报警,却忽略了当事人的无助,以及对于某部门公信力的怀疑。电影中也是一样,在那个官官相护、腐败盛行,有证据也会摆平的时代。

不报警,只是闻晓雨的选择,而非事情恶化的根因。

报警与否,杀身之祸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这样,一切都可以解释的通了。孟超的人物设定是一条海中的“死鱼”,当然,这个“死”是他自身赋予的,孟超的悲剧性结尾,实质上是在重申现实大环境下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现实悲剧。

❄️关于隐喻

隐喻1:散文诗

影片《断·桥》除了叙述人性,讲述社会现实,其次,还是一首逃亡男孩的散文诗。

全片孟超一共三次提到前文中的诗句:

“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

这是首诗,名叫《黑夜的献诗》,于1989年海子卧轨自杀前写下,也是这个男孩所钟爱的。这首诗,是海子的独白,同时也是孟超的自身的真实写照。

隐喻2:鱼

孟超说自己是“死鱼”,说闻晓雨是“海里的鱼”,蓝莓补充说“他们二人都是海里的鱼”其实也是一个关键隐喻。

孟超说自己是死鱼的原因,是因为他学历低下,根本不知道法律中的正当防卫观念,而蓝莓补充说他们都是海里的鱼,其实是在暗示孟超为姐寻仇一案,其实是有判决为“正当防卫”的可能,呼应了影片结尾。

同时,鱼也象征着“欲望”,朱方正证词中对于“鱼”的追求,其实也在暗喻其对于名利金钱无休止的欲望。

而影片最后,晓雨和蓝莓去看孟超时装花的塑料瓶,正是片中之前装鱼的塑料瓶,或许是导演在暗示:“曾经困住鱼的世界已开满鲜花。”

03😮‍💨 一些争议

☁️争议一:烂片与否?

虽然在剧情逻辑,人物塑造方面存在相当问题(具体问题不做论述,某大眼仔软件上网友讲的比我好),但我们不可否认《断·桥》作为今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不易和成就,就如同文章标题“不够好,但一定不差”。

另外,作为现实主义犯罪片,过审难度之大我们可以想象,而如今呈现在荧幕上的作品足以体现创作团队的不易。瑕不掩瑜,而针对某大眼仔和绿色蔬菜的打分,我个人觉得对一部电影极不公平。不可以为了尬黑而尬黑,这样更会使中国电影多元化发展受阻。对于《断·桥》的评分我会打在7.5-7.8分之间,尽管我认为它并不具备“2022年十佳电影”的基本要素。

☁️争议二:演技?

我只能说不拉垮。马思纯的角色塑造貌似有些问题(保命),王俊凯演技应该上了合格线,而范伟的演技直接超神。

“暗色调”的选择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掩盖了演员角色塑造上的部分问题。

☁️争议三:文艺片?《少年的你》?

我想说的是,并非网友所说《少年的你》比起《断·桥》更称得上是文艺片。我认为,既然倘若真的要将其两相比较,《断·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片。

单看影片主题,《少年的你》讲述的是校园暴力,《断·桥》讲述的是社会的黑暗。一是单纯反映普遍社会问题,另一是揭露官商勾结、官官相护的社会腐败黑暗,相较于立意,过审难度,影片质感,批判程度,我认为,更应该称得上是文艺片是《断·桥》。但是对于该片子的类型界定问题,宣发团队的精明之处直接体现的淋漓尽致(自己品吧)。

04 🌟总结:

阴郁的天气,潮湿的河边,坍圮的大桥,游荡的少年。

“暗色调”的荧幕背后,是千疮百孔的世界,蓬勃生长的…女性力量……

我们需要泼妇般的力量刺破黑夜。

“黑夜中的孟超安排好了一切,让张清冬扑向了自己的黎明。”



断·桥(2022)

又名:世外桃源 / 断桥 / The Fallen Bridge

上映日期:2022-08-13(中国大陆)片长:113分钟

主演:马思纯 / 王俊凯 / 范伟 / 曾美慧孜 / 李晓川 / 赵润南 / 龚蓓苾 / 黄璐 / 莫西子诗 / 曾慕梅 / 万茜 / 刘琳 / 方励 / 

导演:李玉 / 

断·桥相关影评

欢
欢 • 断桥
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