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一部饱受争议的《同义词》在柏林电影节上擒获金熊大奖,影评人和观众一片哗然,而影片的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作者导演。这是他第一次远离故土以色列的作品,拍摄他当初在法国落地生根的艰难经历。两年后,拉皮德带着新片《阿赫德的膝盖》转战戛纳,成绩同样不俗,在大师高手云集的竞赛单元夺下评审团奖,与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维拉斯哈古的《记忆》共同分享此荣誉。

这是拉皮德在《同义词》后重返以色列拍摄的影片,讲述一位以色列导演在筹备拍摄影片《阿赫德的膝盖》期间,乘飞机来到一个偏远人少的荒漠小城,计划放映他的一部获奖影片。他在那里结识了文化部女官员,由此他和这位女子展开一段意想不到、冲突不断的关系……漂移的视点和狂乱奔放的镜头构成了这部作品最突出的美学风格,这种延续《同义词》的拍摄风格在此显得更自由放纵,不论是男主角初次见女主角时快速左右移动的镜头,还是他在沙漠漫步时的180度镜头旋转设计,摄影机都彻底获得了解放。这种并未与人物视点匹配的镜头运动,却意外地具有一种强烈的暗示意味,将主人公压抑不住的内心情绪展现在画面上。

▲糅合现实与幻想的画面

更出色的是糅合现实与幻想的画面情节,找到了这个元电影题材的表现角度。开头演员选角一幕刻意模糊现实与戏中戏场景,主人公抵达荒漠小镇后,类似的情节比比皆是:男主角与女主角初次见面交谈时愈加亲密的场景,司机驾驶的镜头衔接上想象中的陌生人,男主角回忆军营生活时粗暴切换至女兵跳艳舞的片段等等。轻松自如的 MV 呈现方式模拟出意识流动的状态,与俄罗斯导演谢列布连尼科夫《彼德罗夫的流感》颇为相似。而男主角徜徉的荒漠,更成为这部元电影的表现核心。他与女主角在山丘上激烈对峙的画面,为后半段单薄的叙事增添上实验意味的剧场感。

当然,拉皮德并非炫技狂徒,在这些独特的美学风格下,依然掩藏不住他对以色利文化审查制度的揭露与批判。尽管新片有以色列文化部的资助,但他依然没有收敛怒火,而是将矛头直指以色列的文化审查、言论自由、军国主义,乃至整个国家制度。相比起《同义词》的男主角,这位主人公在镜头前的嘶吼挑衅显然更加直白和不留情面,将咒骂的言辞变成愤怒的子弹,火力全开地朝着这个制度发起攻击。

▲满腔怒火的导演

然而,这次批判的矛头并非完全向外,同时还有意识地指向自身。主人公回忆服役期间军中集体自杀的情节最耐人寻味,故意混淆自己真实的角色:究竟他是始作俑者、受害者还是旁观者?又或者同时兼有?答案在女主角身上水落石出。她既是协助政府审查文化的人员,也是受审查文化所洗脑贻害的年轻一代。与其说拉皮德在批判以色列的文化与政治制度,不如说也是在严厉地自我批判与反思。

他和片中导演一样,依赖国家资助获得享誉国际的艺术成就,却又不得不接受来自政府的文化审查(在承诺书上签字,只能演讲设定好的主题);他在荒原上自由挥舞,企图要摆脱一切,最终却颓然倒地亲吻大地,这个画面鲜明地刻画出艺术创作者对国家的矛盾感情。换句话说,在以色列这个国度,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早已深度绑定,艺术家及其创作难以挣脱其国族身份和生存环境。从电影片名其实可看出端倪,表面上是致敬法国新浪潮导演侯麦作品《克莱尔之膝》,实则上反抗者(公开掌掴以色列士兵的少女阿赫德)的膝盖具有双重含义,既是行走的动力来源,也是身体上脆弱的部分。

不得不提,拉皮德的母亲一直担任他所有影片的剪辑工作,直至《同义词》上映后逝世。这部作品里同样有一位身患疾病的母亲,她无法随同男主角前往荒漠小镇,所以他不断在旅途上为母亲拍摄风景照片,希望母亲临终前能看到土地上的美景。全程不露面的母亲也因此具有双重寓意,她既是导演生物意义上的母亲,也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母亲身体逐渐衰弱步向死亡,而这片土地虽面临荒漠化,但仍然留下美景,似乎暗示着导演对国家仍保持信心希望。或者说,无论这是荒漠还是沃土,它都是曾经哺育他成长的土地,导演对它的爱与恨都难以割舍。



阿赫德的膝盖הברך(2021)

又名:荒漠奥德赛(台) / 膝盖 / Ha'berech / Ahed's Knee / Le genou d'Ahed

上映日期:2021-07-07(戛纳电影节) / 2021-07-15(以色列) / 2021-09-15(法国)片长:109分钟

主演:阿夫沙洛姆·波拉克 努尔·菲巴克 内塔·罗斯 Oded Menaster Oded Azulay Michal Benkovitz Sasu Roni Boksbaum Pnina Bradt Tzedaka Itay Dalumi Lidor Edri Itay Elal Amit Elimetelech Mili Eshet Rony Gammer Yahel Hayat Raviv Hecht Yoram Honig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Nadav Lapid编剧:那达夫·拉皮德 Nadav La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