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傻乎乎地想: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

《28天》里,女主角的酒鬼男朋友言之凿凿地跟她说:

“没有一个成年人是快乐的!人们来到这世上,会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生活真美好,然后,不可避免地,悲剧降临,他们明白了原来人生就等于不断失去。我们走这一遭不过是为了减轻由此而来的痛苦!为了这个目的,有些人生小孩,有些人拼命赚钱,有些人开始收集硬币,还有些人只能靠把自己灌醉。”

人生就是失去。听见自己的想法被一个浑身酒气,整天拎不清的男人说出口,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其实有点窃喜,不但有人跟我一样消极悲观,而且还消极得这么理直气壮。

我知道这样想从逻辑上既说不通,对身心也不健康。然而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这种念头似乎像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一般无法躲避。

再来看看施密特先生:退休、丧偶、嫁女。人生越迈向终点,似乎越发孤独。更何况事情又不只于此。

退休,是从自己并不热爱的岗位上退休。年轻时以为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以登上《时代》的封面,最终只得在公司小报上露一脸。而且人走茶凉,新来的后一任对自己辛苦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根本不屑一顾。

丧偶,失去的是并不深爱的老伴。在一起几十年,对方的一些习惯,自己越来越不能忍受。人活着的时候每天也就那么过,人走了,却还是难抑悲伤。还要深夜爬到房车顶上,把老伴喜欢的磁娃娃一字排开,对着天上的星星哭。

嫁女,嫁的是自己看不上的二流子。那小子留着如此难看的发型,参加足球比赛只能得参与奖,去上两周的培训班只能拿到“优秀出勤”证书,凭什么娶我的宝贝女儿?可是女儿毅然决然地嫁了,留给父亲的是一句:“怎么?你*现在*突然想到来关心我的生活了?”

施密特先生默默回到了自己的家。电影简介上说:这部电影讲的是施密特先生寻找人生意义的故事。可是我觉得在杰克·尼科尔森演绎下的施密特,早已不是一个寻找者。因为他虽有可能失落过,痛苦过,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张脸,是一张颓废的脸。就像影片中一个很幽默的小段落向我们展示的,两周前他躺在沙发椅上看着电视昏昏欲睡,两周后,他以同样的姿势醒来。可以想象,在长长的这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他放弃了梦想,放弃了挣扎,老婆让自己坐下小便,那就…坐下吧。

女儿的婚礼给了施密特突然而至的爆发力。他为了制止女儿出嫁,兴冲冲地开车上路。结果呢?却依然走回人生命定的下坡路上来了——等待死亡,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不下任何痕迹。

当然影片并没有这样结束,影片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这样结束。贯穿影片始终的是施密特写给一个叫Ndugu的非洲小朋友的信。他看到电视上的公益广告以后,以每天72美分的价钱资助了这个小朋友,并被要求给小朋友写信。有了这个缘由,我们便有机会听到很多施密特先生的内心独白,也便顺理成章地有了影片最后的一幕:施密特先生收到了小朋友的回信!

当一个成年女性的声音开始朗读这封信时,我脑海中划过了一个十分阴暗的念头:小朋友因为疟疾死了,施密特先生的捐助毫无用处,影片结束。

可我们的编导显然没有这么残酷。成年女性只是在向施密特报告小朋友的近况。信中还附上了小朋友的画:蓝天、骄阳、大人牵着小人的手。

老施密特无法抑制地哭了。我也哭了。

我不知道他的眼泪是不是真的因为意识到自己仍然可以在这世界上make a difference. 可我知道,我哭了,是因为我看到童年是多么单纯,多么美好。那时的你充满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而这一切将一去不返。

就算Ndugu的生活因为施密特变好了又怎么样呢?假如他得以活到施密特这个年龄,他难道就不会变成另一个施密特先生?

所以啊,我们是应该找乐子,还是继续寻找some kind of meaning?

关于施密特About Schmidt(2002)

又名:心的方向 / 薯唛先生

上映日期:2002-12-13(美国)片长:125分钟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 / 凯西·贝茨 / 霍普·戴维斯 / 德蒙特·莫罗尼 / 朱恩·斯奎布 / 霍华德·海瑟曼 / 哈里·格罗内尔 / 兰·卡琉 / 菲尔·里夫斯 / 马特·温斯顿 / 詹姆斯·M.康纳 / Steve Heller / Chris Huse / Joe Kunze / 安吉拉·兰斯伯瑞 / Michael Tolochko /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 编剧:Alexander Payne/Jim Taylor

关于施密特相关影评

Ra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