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叫妮拉的幼儿园女教师,她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有一天她发现班里一个才五岁大,名叫约阿夫的小男孩是个诗歌天才。而他的保姆居然偷偷的利用他创作的诗歌为自己在演艺事业上助力。妮拉很想了解男孩的一切,通过她的探寻,从男孩以及其保姆那里我们明确了几个关键要素:首先男孩父母离异,而且父亲阿姆农是个开高档餐厅的富豪,但是招妓吸毒,生活不检点;而母亲居然是个同性恋,离婚后就跟着情人跑了,也不要抚养权。其次是因为阿姆农虽然疼爱儿子,但是忙于事业,所以总是由叔叔亚伦照顾小男孩,而亚伦是个出版过诗集的潦倒诗人,他会朗诵诗歌来安慰小男孩。最后,因为小男孩内心拒绝接受母亲抛弃自己的现实,所以在他的认知里母亲死了。这一切很明显都是成就他“天赋”的原因。小男孩会突然地就说“我有首诗”然后就开始念叨起来。片中,展示了他的几首诗歌,的确有些诡异。所以我都记录出来了,并且在后面的括号中表达我的理解。

夏甲美丽至极,于我而言,于我而言,金色的雨洒在她的屋顶,那正是上帝的阳光。(片中,教师一直想知道夏甲是否实有其人,结果一无所获。似乎特指,又似乎虚指,具有“谜”一样的诱惑力。)

当斗牛士举起他红色的穆莱塔(斗牛布),观众席似乎凝固了;当公牛来势汹汹,人群静止了,我也在观众席上;当公牛将要顶撞,当斗牛士即将行刺,凭借着他的利剑……我回到了故土。我想,为何思绪将我们带得如此遥远?(展现了一种极其飘忽的思绪。虽然特别,但是现实中,我们也会出现这样的“游离”状态。)

速度是狮子,是橙色的,我仍有时间描述它。清晨,当我发现它,这被击败的勇士,我没有看见他。它是否仍然……它是否仍然在那徘徊?不耐烦地,他等待着复仇的来临,以眼还眼,以命抵命。(描述速度这一极其抽象的“存在”,又似乎比描述时间来得更加“另类”。何况它似乎还有仇恨,那仇恨对谁,它会如何复仇?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引发人的思考。这本来就是诗歌的奥妙。)

智者锦江如是说:有人说,爱是用金子换来的;有人说,爱是用双手换来的;有人说,爱是用武力换来的;但他知道,爱只是捕风。因为当风吹过所有人,爱被吹入心里,不留思虑的痕迹。没有思虑,一切都会丢失的;没有思虑,海水是紫罗兰色的;没有思虑,天空是黑色的;没有思虑,人无法穿山越岭;当风劲吹,便是爱。吹进你心,毫无防备,你甚至可以爱上杀死你母亲的凶手。智者锦江如是说,讲述着爱。(这首诗,反而是比较平常的,尽管讨论的是“爱”。因为容易理解,也容易对译成我们的现实。不过虚拟一个智者锦江,就像《子虚赋》中的“乌有”“子虚”对话一样,有另类的趣味。)

两生之间,一生之内,生之当时,有那么奇怪的一瞬。当你告别过往之所见,只因它不再存贮于你,只因你应当忘却它,告别的一瞬是死亡的一瞬,告别是冬夜现身于夏暑,这是必然的。她会高升,凌驾于乌云与乏味之上,像是一位远方堂兄的过世,亦或其他如是。告别是特殊的,她的魅力,包含着,一丝骄傲。告别。(本来内容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一开始的四句,就可以让人惊为天人。很快速地打乱着我们的逻辑,引起我们大脑强硬的反抗。)
很明显这些诗歌,是编剧收集来的,或者创作的。但是,很明显都是非常不错的作品。假如诗歌的作者是个五岁的小孩子,我们的确会想,该如何对待他。
妮拉的态度是很清楚的,她去找了亚伦,告诉他:在我们的世界里做一名诗人,就是要对抗世界的本性。我承认当我环顾四周,看着幼儿园亦或我5岁的学生,便意识到在这样的世界做一名诗人有多难。遇到约阿夫是件乐事,命中注定一般,从容得就像这些天,诗歌从他口里蹦出来“我有首诗,我有首诗”,它也可能戛然而止,他长大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被洗刷,被伤害……如果让我决定,我马上就会联系出版社,我想去找他爸爸,拿到授权书,我就能料理他的事业。但我知道他很忙,而且是个商人,不是文人。
而后,亚伦介绍阿姆农和妮拉见面。但是当妮拉对阿姆农说:我想告诉你约阿夫的情况。他跟少年莫扎特一样有才华,根据莫扎特的自传,他四岁的时候,就能一边舔着糖果一边哼出整部交响乐的曲谱,但莫扎特有公爵和国王围着给他亲自送糖,约阿夫却什么也没有。他是个诗人,身处一个仇恨诗歌的时代,谁来保护约阿夫?
阿姆农却是这样回答的:基本上,我儿子是不是诗人我没兴趣,但他觉得有趣我也无所谓,只是我无意鼓励他往这方面发展。我是个好父亲,我爱我的儿子,我希望他一生安稳。你也见过他叔叔,一个50岁的人,还在给25岁的小文盲纠正拼写错误,最好情况下一篇文章也只能得300谢克尔,他能成为记者只是因为没有别的成年人愿意为报纸写稿了。我不能容忍那些牢骚满腹,不得志,脱离社会,需要帮助的人,那些哭哭啼啼的人,那些看不清世界进程的人。也可能他们看清了,但选择视而不见。
本来,阿姆农还让妮拉兼职当儿子的保姆,但是妮拉的诗歌老师向阿姆农告密说她带着约阿夫去参加诗歌朗诵会之后,阿姆农就炒了妮拉,还帮儿子换了幼儿园。妮拉无奈与失落之下,居然偷偷带走了约阿夫,占有了“诗歌天才”。似乎妮拉在盗窃,但是其实她在努力记录那些于她而言非常重要的东西(大概就像记录莫扎特的那些遗失的作品一样),而且也总想得到约阿夫的教导(她会念自己的诗歌给他听,虽然总是听不到约阿夫的回应),也想激发约阿夫的创作,试图帮助他成为被世人所知的诗人。没想到,最终约阿夫居然趁她洗澡时,把她反锁在浴室里,然后报警,告诉警察妮拉绑架了自己。警察“救出”了约阿夫,我们可以看到妮拉的失落和失败。
这看起来就是一个愚蠢的绑架故事。但其实,电影的主题是关于诗歌的,关于这个时代,如何扼杀诗歌的。正如亚伦作为一名诗人,他并没有得到名利,相反还受到哥哥的嘲笑和鄙视,现实中,他需要有个会赚钱的妻子来支持自己的创作。正如,前面提到的,妮拉在跟亚伦谈话时提到的:在我们的世界里做一名诗人,就是要对抗世界的本性。也正如片中引用梅尔•维泽尔蒂尔的作品(估计实有其人):今夜我们读诗,但世界今夜不读诗,亦如其他的夜,世界也不读诗,即便是最美的诗。世界将会从最美的诗歌中获益,即便我们恳求它,即便我们深切恳求,也得不到认同。
女教师妮拉真心爱诗,小男孩约阿夫寓意本来就是诗歌,天然的诗歌。但是,这并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商人主宰是时代,扼杀了诗歌(正如男孩父亲阿姆农所为);艺术利用了诗歌(正如男孩保姆所为);名利嫉妒诗歌(正如妮拉的诗歌老师,居然因为嫉妒,妮拉带来的诗歌影响了他的课堂,就跑去跟阿姆农告密);甚至,诗歌本身因为追求独立自由,也不愿意与爱诗的人共存(正如约阿夫之对妮拉)。所以,这并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所以电影不是关于愚蠢的绑架,而是关于诗歌的沦亡。而且很清楚地指出了原因。
本来就是冲着这是一部以色列电影才去看的,没想到真的是与众不同。16.10.3

教师הגננת(2014)

又名:爱诗诱罪(港) / 吾爱吾诗(台) / HaGanenet / L'institutrice /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上映日期:2014-05-19(戛纳电影节)片长:120分钟

主演:莎丽特·拉里 / Ester Radda / 耶海兹·拉扎诺夫 / 利奥·拉兹 / 艾维·施耐德曼 / Hamuchtar / Guy Oren / 达恩·特伦 / Avishag Kahalani / Yiftach Kaminer /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 编剧:Nadav La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