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头,William和Arthur两个小孩,分别坐在家里看电视里的NBA赛事直播。只见正值巅峰的乔丹一个漂亮的空接扣篮,少年眼睛发光。“我要进NBA。”身后,他们的家人一个个出来,在镜头前为他们的篮球梦添砖加瓦,言语间是挡不住的兴奋和自豪。开头的几个镜头也展现了两人的家境:William住在project,Arthur住west side,暗示他们的家庭不会宽裕。Arthur一家人齐齐整整,William家没有父亲,哥哥Curtis是话事人。

两人同时经业余球探发掘进入芝加哥私立名校St Joseph。在学校里,他们的命运主要被Coach Pingatore所掌控。这位Isiah Thomas的高中恩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师”;他珍惜人才、鞭策人才,但很显然他只关心一部分“天才”和他们在篮球上的成就。Arthur从camp开始就不被P教练赏识,打完第一年,St Joseph涨了学费,教练也不留人,A的家庭再也无法支撑,A不得不在学期中从学校退学。而William就比较幸运:凭借第一年的精彩表现,他正式成为校队队员,还得到私人资助得以免费完成学业。看起来A的生活完全陷入低谷,而W如虎添翼,仿佛离梦想又进了一步。

但之后命运就给William开了个大玩笑:他膝盖受伤,需要接受手术。在这“偶然”的伤病背后,是W作为被P教练赏识的主力队员,也必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批评。P教练吼起人来毫不留情,在训练场和赛场都是要求队员拿出120%的努力。W的膝伤源于训练负担加重,膝伤未愈就回来打比赛导致伤情加重这个错误决定P教练也脱不了关系。P教练带来的影响也是心理上的。他非常喜欢把手下的球员跟高中时的IT相比,说了好多次IT刚进校就怎样怎样,训练和比赛又如何如何。但多少年才出一个IT这样心理和身体素质出众的全明星球员?他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队员,我认为是有些太严格也不公平。在片中场内场外William不知忍受了他多少怒吼,球队一旦失利这重担也是他承担最多。高中毕业时W说再St Joseph的这几年篮球变得像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项他曾经全身心喜爱的运动了。另外P教练对球员篮球之外的生活并不关心,要求他们全身心投入。我想对于W这样从小父亲缺位又来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社群上学的少年来说,如果有一位真正关心他个人成长和生活而不是只想着他“打出来”的教练,他一定会开心很多吧。但是P教练不是这样的人,而后面也看得出两人在篮球之外是非常有距离感的。

Arthur的命运则在摔了个大跟头之后慢慢有了一些起色。他因为经济负担从St Joseph退学,去了他社区里的一所公立中学Marshall,学校外的告示是让学生“待在学校”,老师和教练都直言这所学校里很多学生迟早都是要去街上混的(关于inner city teens’ street life,请参考《火线》)。同时他的父母离异,父亲吸毒、犯罪,进了监狱,母亲丢了工作靠低保养一家人。但A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社群,镜头里的他在学校里如鱼得水,有了真正的好朋友,还打上了校队。Marshall的教练Bedford跟P教练风格不同,他虽然也严格,但不会过分要求队员;同时他关心自己的球员,一些资料说他在A家最困难的时期曾经固定给他们家买groceries。Arthur在他手下慢慢打得风生水起,最后一年还带领球队获得全州第三名,也收获了一些junior colleges的奖学金。在Marshall,也许Arthur进NBA希望更渺茫,但他无疑比在St Joseph的William要快乐。

另外一个影响两人生活的因素是他们的家庭。两家人都不宽裕,但情况是很不一样的。William家从一开始就父亲缺位,他哥哥Curtis更像家里的父亲,W的大事小事他都要参与决定。Curtis年轻时也是颇有天赋的篮球运动员,在剪报上是拿来类比年轻的IT的角色,但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无法和教练相处而终止学业,如今在街头做一些保安、搬运工之类的工作。他在William身上看见了他自己,而他显然也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篮球梦寄托在了W身上。但就和很多这样做的家长一样,这样的想法只会令小孩徒增压力。另外,Curtis篮球事业的挫折相信跟他的个性有关,所以我很怀疑William有一个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William生活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得他渴望家庭,高中期间就有了一个女儿。这对于他个人成长来说显然是极其不明智的,但和女友、女儿在一起的W是快乐、满足的,这也注定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篮球了。

反观Arthur,虽然中间父母分分合合,但很明显父母都非常爱他、在乎他,父亲会跟他一起打篮球(而不是像Curtis那样单纯为了训练William)、尽全力帮他还清欠St Joseph的钱以获得学分,母亲即使山穷水尽也要保证孩子健康、体面地生活。最后Arthur签约学校的时候,父母也是一再说不要为了考虑省钱就做决定我们会一起想办法。Arthur经常叫朋友来家里玩,一大屋子人其乐融融。可见比起W来说,A的家庭更幸福、给他更多各方面的支持。

最后再说两人的性格差异。虽然“性格决定命运”看似有理,但这部电影反映出的正是一个人的性格其实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先说William,他篮球天赋比Arthur要出色,但从小父亲的缺失以及母亲和哥哥带来的压力,使得他比较缺乏自信。这从他一开始在St Joseph打篮球不会选择大胆得分以及在几场比赛中关键时刻出现失误可见一斑。P教练虽然一直在鞭策他变得更有攻击性,但他执教的方式可能反而增大了W内心的压力。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能明显感觉W分心给家人,对篮球也不那么“想要”了,而这也是跟他家庭缺乏父爱和安全感有关的。再看Arthur,虽然一开始就被P教练断定为不自信,而且比起W来说对自己push不够狠,但他活得更开心,也没那么大压力。 这来源于他和朋友、父母良好的关系以及家庭给他们的支持。

他们在影片之后的人生也戏剧性地和各自的性格相契合:William在大学里遇到学业和篮球上的困难,一度退队退学。大学毕业之后他的人生也出现了很多挫折。比较神奇的是,MJ(可能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曾主动联系W,邀请他来训练,希望他能加入奇才队,实现少年时的篮球梦。但当MJ开始让其他NBA球员来训练的时候,W显得有些消极,这也是他内心不自信的表现吧。后来在奇才队的训练营W悲剧地骨折重伤,篮球生涯划上句号。他后来成了一名牧师,搬去了圣安东尼奥。而A从junior college毕业后去了Arkansas打了两年,虽然从未被选入NBA,但一直在从事有关篮球的工作。他创立了一个自己的体育运动品牌,还建立了一个旨在帮助inner city青少年的基金会,包括现役NBA球员Patrick Beverley等都曾受益。

电影虽然名为“篮球梦”,但展现的是在命运的无常反复面前梦想是如此的缥缈。William和Arthur都曾经对梦想如此热忱,也拥有超出一般人的天赋,但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因素牵扯着他们,使得他们不能如期待那样的展翅飞翔。当代成功学总是说,只要努力梦想一定会实现,然而这部电影反映出的正是,就算努力,梦想还是可能有一万种理由灰飞烟灭,甚至到最后你都不再做梦了。这部电影触及到的话题很多:种族、经济、社区、家庭、学校、运动员体制等等,但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作者没有怀着“我要展现这个宏大主题”的心态来拍摄,而是完完全全聚焦于两个少年四年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开,丰富的细节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陪着他们走过四年间种种ups and downs。影片中展现了William未婚&未成年生子,Arthur的爸爸在街角买毒品等不符合所谓“社会价值”的行为,但作者没有用这些价值去评判他们,只是客观地通过细节展现出来。

正是这一切使得这部电影如此难忘:William和Arthur可能是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有自己的历史、家庭、幸与不幸、快乐与悲伤,这些你都无从得知。那么你还要去用你的价值观去评价他们的得与失吗?W和A,你可以说他们浪费了天赋,放弃了梦想或者被梦想放弃。但是,在命运面前,实现远大的梦想是何等万里挑一的幸运,而放弃梦想的原因又是何其多啊。

篮球梦Hoop Dreams(1994)

上映日期:1994-09-12片长:170分钟

主演:威廉·盖茨 / 亚瑟·阿奇 / Emma Gates / 

导演:斯蒂夫·詹姆斯 / 编剧:Frederick Marx/Steve J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