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摆观点:这部片子并不只是纳粹时期的一个爱情故事,纳粹意识形态在其中的运作也并不只是表现为非纳粹的主人公与日渐浓重的纳粹阴影的对抗。
请注意,为什么在那段《明天属于我》的纳粹宣传中突然剪进了一个酒店主持人的镜头,莎莉堕胎前的剪辑片段又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是破解这部片子的关键。
答案就在于,这个酒店就是纳粹意识形态的对应物,酒店里俗丽的爱情观、消费主义,闪现的反犹态度,恰恰就是纳粹意识形态运作的根基。关键之处在于,片中酒店和主持人都不是一个形象,他们都是完全非人的,是纯粹观念,也可以说是纯粹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而在莎莉堕胎前的剪辑中,有一个镜头是酒店主持人从身后抱住莎莉,这给我留下一个交媾的印象。在我的这种描述下,莎莉意识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性,她的孩子是纳粹,或者说是纳粹意识形态的孩子,这是她堕胎的根本动机。然而她又根本上是这一套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能放弃这一套纳粹意识形态,之后她告别主人公,又回到了纳粹主义的框架中。
以上我对意识形态与其根基没有做区分,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齐泽克对《歌厅》中《明天属于我》的片段有一番分析。他说得不够详细,但也不妨引一引:“我的一些朋友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鲍勃福斯的《歌厅》,他们在听了这首歌之后认为,他们终于明白了法西斯主义在最深层次上到底是什么,就其感情上的震撼而言,但我认为这恰好是一个需要避免的错误。这首歌是一首相当普通的流行歌,这是在拍摄期间,一对犹太人夫妇偶然地写的,美妙的反讽。如果你不仅关注旋律,还关注演唱的方式以及歌词民族的觉醒,明天属于我,可以想象只要稍微改一下歌词,它就变成激进左派的共产主义者之歌。”纳粹意识形态有自己的一套特征,包括Hier Hitler,反犹主义,雅利安民族之类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但这只是最表层的意识形态。而纳粹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建立于其上的那一套社会心理学描述,才是最纯粹的意识形态,而其在本片中的体现就是酒馆。酒馆中出现的纳粹分子,可以把它看作社会状况的影射,但依照我的描述,这就是酒馆意识形态向纳粹意识形态的过渡。
本片的杰出之处在于,它同时展示了酒馆意识形态和纳粹意识形态的两部分。在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批判纳粹意识形态的同时,我们却在享受酒馆意识形态。但不要忘了,酒馆意识形态就是纳粹意识形态的根基。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在享受酒馆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信奉着现时代的纳粹意识形态或其他不管怎么叫的表层意识形态。银幕上的歌舞就是在生产最纯粹的纳粹意识形态,而我们就是纳粹意识形态的帮凶,这就是这部片子的反讽或曰警示的意味,意识形态批评由此而生。相比于恨不得直接向观众说教,不需要反思甚至不需要思考,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从而实现意识形态再生产的诸如《希特勒回来了》《浪潮》这样的电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这一篇影评只是我个人想法,有练笔的意思。我对意识形态的理解还远不够深,关于表层意识形态的区分也挺不成熟的,但我对这部片子的理解,尤其是酒馆和纳粹意识形态关系的部分大致就是这样。诸位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和我讨论。

歌厅Cabaret(1972)

又名:酒吧间 / 酒店

上映日期:1972-02-13(美国)片长:124分钟

主演:丽莎·明奈利 Liza Minnelli/麦克尔·约克 Michael York/赫尔穆特·格里姆 Helmut Griem/乔尔·格雷 Joel Grey/弗里茨·维伯 Fritz Wepper/马里莎·贝伦森 Marisa Berenson/伊丽莎白·诺伊曼-菲特尔 Elisabeth Neumann-Viertel/海伦·维塔 Helen Vita/西格丽德·冯·里希特霍芬 Sigrid von Richthofen/格尔德·费斯佩曼 Gerd Vespermann/劳夫·沃尔特 Ralf Wolter/Estrongo Nachama/凯瑟琳·多比 Kathryn Doby/Pierre Franckh/Ellen Umlauf

导演:鲍勃·福斯 Bob Fosse编剧:乔·麦斯特洛夫 Joe Masteroff/约翰·范·德鲁登 John Van Druten/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杰伊·普莱森·艾伦 Jay Presson Allen

歌厅相关影评

❤️
萑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