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了一个出生在冷漠家庭的听障女孩世界无比静谧孤独,直到社工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静谧,带给女孩阳光和希望,但是结尾却是个发人深思的悲剧。影片里,镜头不再是沉默地叙事,而是更有了深厚的情感承载力。
影片从开场,跟踪镜头投入到乡村的外景中,这意味着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孤立的位置,与即将出场的人物很好地吻合。证明这里的人们与社会隔离,也证明了他们对聋人的了解以及他们对聋哑孩子的无知。开头的画面立下了阴郁的基调,颜色大多是灰色和暗淡的,意味着主角的生活中存在悲伤和沉闷。而开头唯一突出的颜色是红色外套,在挑动观众悬念时,也与预示了人物的特别。并且她无所畏惧地穿过了重重浓雾,如同正需要穿过那些无形的阻碍,在湿漉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地骑行。
影片中,镜头类型丰富。不仅多处采用了低角度和高角度的设计,以表明从遇见全家人都看不起社工的姿态,还虚化了背景,从而表现拍摄对象对周围的态度,是麻木和漠然的。镜头视角沉默地诉说着等级差别,它的虚实之间也蕴藏了微妙的情感表达。
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一段,导演采用了女主视角的主观镜头,并且以慢镜头和特写的形式,去配合了这场无声的对话。导演如此放大观影的代入感,实则有意地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世界,她的情感及其行为,她的沉默以及闪躲。这种代入体验,能够引起人们对这部分人群甚至说影片节奏更多的包容和耐心。这种包容和耐心,也是女孩在冷漠忙碌的家人身上所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一处角色代入的呈现,人们很难去设身处地。这种表面与人物具有亲密联系的家人,更直接地映射了现实中人们对待听障就是如此冷漠的态度。导演的野心就在这里,他想反映的不仅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如同聋人的沉默一样,整部影片的基调看上去很安静,始终在沉闷的空气中,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而影片的节奏慢,不仅予以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也正是有了全程的沉闷,二人最后的相互告白,才显得格外沉重,格外刺痛。阻隔两人的不再是无形的雾,而是真实局限着的栏杆。栏杆内外,两人的服装在黯淡的场景下依然看起来尤为显眼,红得鲜艳。她们遥遥相望,但她们心意相通。物理学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空气,物质和水。所以太空上的两个人,即使靠得再近,他们彼此对对方喊话,因为没有介质,再怎么撕心裂肺地喊,对方始终也是听不见的。当女孩用“沉默的语言”对社工比出“我爱你”,隔着屏幕只需要一颗心,我们仿佛也能听见,这种声音,比任何一种声嘶力竭更无力,又比任何一种声响震耳欲聋。
爱是不用说出口就能听见的声嘶力竭。而影片的镜头看似沉默,实则有言。它用不同拍摄角度去勾勒情感,也用沉闷的内容去揣摩爱的本质。

沉默的孩子The Silent Child(2017)

上映日期:2017-08-08(美国)片长:20分钟

主演:瑞秋·申顿 / 梅茜·斯莱 / 瑞秋·菲尔丁 / 菲利普·约克 / 安娜·巴里 / 山姆·里斯 / 安妮·库赛尔 / 

导演:克里斯·奥弗顿 / 编剧:瑞秋·申顿 Rachel She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