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刺心其实包含两层含义:
1.面具杀手杀死了五个演员,手法各异,“刺心”是谋杀的一种笼统说法。这是实中之虚。
2.剪辑师女主若即若离的爱,直至最后的决绝刺痛了制片人女主的心。这是虚中之实。
根据法语片名直译的英语片名“Knife + Heart”更能理解这种虚实双重含义,有形的无形的刀,实体的灵魂的心。
另外,杀手故事背后还有一段男孩间虐心的感情故事,是刺心的“虚中之虚”含义。
刺心的主线故事其实非常简单:男同色情电影的制片人Anne和剪辑师Loïs是一对女同恋人,后者对前者若即若离,前者想要通过以拍摄优秀电影的方式缓和两者之间的感情,赢回她的心。但最终拍出了好作品造福了同性群体,却失去了自己的爱人。一个简单却悲情的失去爱的故事。
观众(包括我自己第一次看也没有进入到这部电影)难以进入电影,难以共情的“障碍”在于导演设置了一条对其电影男演员进行谋杀的连环杀手故事支线。对这种设置逻辑的理解不同也决定了对这种电影观看方式的不同:实置-一般B级片,女主的臆想-精神分析式影片,虚实不辨的并置-类型片包裹下的情感电影。我倾向于最后者。
我看到一篇评论,他的理解是故事的核心是杀手的爱情故事,女主角只是作为承受这个的载体。挺有意思的,那女主角就不是“通灵者”,而是“附灵者”了。其实两条线索主次并不重要,何种逻辑关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情感关联将两条线连结起来。
无论遵从哪种“叙事逻辑”,两条线并非割裂的,而是有着严格的情感逻辑: 虚线的“杀人场景”可以看作实线两人情感裂痕的扩大与恨意,“拍摄场景”可以看作是情感关系的缓和与爱意 ,最后Loïs的死去意味着两个关系的彻底决裂。而作为影像逻辑将两者缝合起来的是Anne作为“通灵者”“预言者”(或者说是“附灵者”)负片效果的梦幻-影像和连接拍摄构思-拍摄实景的叠化镜头。尤其是后者,一个简单的叠化镜头,包含的信息量却无比巨大。
一个叠化镜头的前后包含了三个时间段落,三种时空:现时的Anne的游离神情,叠化那一刻的脑中场景构思的心理时空,以及呈现出来的真实的拍摄场景。当然其中的情感信息也自然而然突显了出来:Anne为了赢回Loïs的心的努力。
这种虚实并置的高潮出现在影片结尾:杀手出现在Anne拍摄完成的影片荧幕前,一个柔弱的男孩犹豫却又坚定地将这把刀捅进杀手的腹部。
这里的“刺心”又有了另一层更广更深的含义: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恐惧(恐同)的挣脱。Anne虽然失去了自己的爱人,但拍出了优秀的电影,成为同性恋群体的“慰藉”,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引导。电影的格局也一下子扩大。
导演在接受《电影手册》的访谈时说,“ 全片都是通过她(女主角)的视角呈现给观众的 ”“我还是认为布景、运镜这些是与人物情感息息相关的,一直如此。一切都是从情感出发的。视角、焦虑,乃至情感的迸发,通过镜头前的设计铺展开来。我从来不想忽视我的人物,而形式上是始终与情感相连的。 ”
我想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用了一种逆向的方式“进入”这部电影:通过情感理解画面。现在抽离开来,按照正向方式,按照导演的原意,用画面理解情感。除了上述例子之外,还可以列举一些例子证明导演的这种画面呈现情感的方式是有效的。就像@南乌的评论一样:整部电影的运镜就像一把刀。捅在了我们的心上。
这种虚实并置不仅让观众体验了别样的观看和感知模式,虚置的背后还有另一层两个男孩的情感故事。一部电影能做到制造双重情感体验而其本身又互为照应,不得不说是极其美妙的。这种结构看似复杂却极其简单:一切以情感为核心,以影像为逻辑。这类电影在加倍我们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提取信息和情感的能力。
类似的体验还在《存身》这部电影里:你关注的是一场风暴,还是一个拥抱?
而在《刺心》里:你看到的是血腥的谋杀,还是一颗(两颗?)被伤透又修复了的心?

刺心Un couteau dans le cœur(2018)

又名:猎根(港) / 插心之刀(台) / 心如刀割 / 戳心匕首 / 扎心了,老铁(豆友译名) / Knife + Heart

上映日期:2018-05-17(戛纳电影节) / 2018-06-27(法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凡妮莎·帕拉迪丝 / 凯特·莫兰 / 尼古拉·莫里 / 乔纳森·日奈 / 哈立德·俄卢阿什 / 费利克斯·马利陶德 / 贝特朗·芒蒂格 / 彼埃尔·皮罗尔 / 罗曼娜·波琳热 / 埃琳娜·勒文松 / 亚纳·柯勒特 / 雅各·诺勒 / 弗洛伦斯·焦尔杰蒂 / 娜塔莉·理查德 / 

导演:扬·冈扎乐兹 / 编剧:扬·冈扎乐兹 Yann Gonzalez/克里斯蒂亚诺·曼吉尼 Cristiano Mangione

刺心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