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哲学的女教师(Nathalie),在40岁的时候遭受母亲去世、婚姻失败的双重打击。即使参透哲学,也终不免在清晨默默啜泣。
场景设计相当生活化,剪辑存在生硬过渡:母亲的突然去世,女儿的突然生孩子等处理没有铺垫的很好。基调相对低沉,暗示主人公(女教师)并不光明生活现状:年老色衰,生活打击。第二主角是她最喜欢的学生(Fabien):一个富有反叛精神的感性青年。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的他在乡下开了农场,过起了“与世无争”的共产生活,专心于写作和为叛逆发生。
影片开头围绕一场学生运动开始,Natahlie并不支持运动,但又不想表达其政治主张,理解年轻人涉世未深而叛逆的心理。Fabien则是出于运动先锋的立场,而这并不影响Nathalie对Fabien的看重。紧接着Nathalie生活变故接连展开:丈夫出轨(她略有伤感,但也表现出了中年女性的知性与成熟),母亲去世(患有精神疾病母亲使她的生活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为了暂时转移郁闷,Nathalie带上母亲的猫决定去Fabien的农场散散心,但很快感到和年轻群体的观念差距,终于还是在一晚之后回到巴黎。
如上文所述,场景非常的生活化,故事并不具有太强的戏剧性,而是要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在Fabien看来,Nathalie虽然能够接受观点,但是浮于表面,不能付诸于行动,哲学仍然停留在思考层面。与其说她是思想的产物,不如说是社会的产物。Nathalie在至亲之人相继离开之后,觉得生活再次自由,但是人生已过半,真的那么容易改变吗?并没有太强的动机去改变,只能将就过下去。哲学教师并不是哲学的实践者。她觉得Fabien涉猎太杂,会导致思想的混乱,而这也正是她在教学中强调的:不要想歪了。即使如此,Fabien也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他知道独立的思考,是个善良的好孩子。
影片整体是女教师Nathalie的中年写照,实际是老一代和新生代的关系的探讨:社会变了吗?没有,年轻人整天想着造反正义不过是老一辈玩过的,世上没有什么新鲜事。所谓将来的事也只是过去的事的复制罢了。

将来的事L'avenir(2016)

又名:从前·现在·将来(港) / 爱情未来(台) / 将来 / Things to Come

上映日期:2016-02-13(柏林电影节) / 2016-04-06(法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安德烈·马尔孔 André Marcon/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伊莉斯·洛蒙 Elise Lhomeau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编剧: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

将来的事相关影评

pppage
Yoyo
Yoyo • 重温
ke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