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几年前看这部电影,大概会觉得女主的结局是不错的。即使人生遭受了这么多变故,她至少获得了“自由”,而这种自由有很大程度上是哲学的训练给予她的。然而我现在看了这部电影,我却为她感到悲伤。我认为“理性”可以做的事情太少了 (“理性”,或者是从哲学定义而来、不包含情感的、狭义的“理性”)。理性并不能完全充实人生。自由的人生不如充满和其他人的关系羁绊的人生。至少我在这个阶段的想法是这样。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所谓的“理性”压抑了女主的情感宣泄。丈夫无情的离开,女主虽然表现地如此无所谓,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却也暗自哭泣。可见哲学并没有使她变得超然。是什么压抑了她的情感?如果情感释放,大概就不体面了吧。一个哲学家,怎么能和常人一样?所以,我要压抑,显示我很超然,很潇脱。
女主并不强大。她只是装得强大。她自贬40岁以后的女人不能憧憬爱情,她对丈夫的离去连斗争都放弃,她不敢在任何人面前表现一个即将步入老年的妇女的软弱和自卑。
将来的事?她将来的生活会如何呢?是不是也只能和她母亲一样孤独地生活?将来的生活似乎充满了空洞。
相比之下,于佩尔在《她》里面演绎的那个女主,或许更加强大些。

将来的事L'avenir(2016)

又名:从前·现在·将来(港) / 爱情未来(台) / 将来 / Things to Come

上映日期:2016-02-13(柏林电影节) / 2016-04-06(法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安德烈·马尔孔 André Marcon/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伊莉斯·洛蒙 Elise Lhomeau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编剧: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

将来的事相关影评

pppage
Yoyo
Yoyo • 重温
ke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