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这部片子是在Knowyourself公众号的推荐上,因为自己正处在对将来无限的迷茫与恐惧的阶段,觉得看到这部片子的主题很喜欢,抑或是说,想通过平静地审视他人来思考自己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将来的事》是一部法语片,主人公娜塔莉是高中哲学老师,其丈夫也是一位哲学老师,二人的生活似乎正是我们中文系大多数人所艳羡的:二人共用着彼此的书架,互相分享自己冷静的观点。不知道为什么,似乎很多人认为精神上的匹耦或是soulmate的存在着实比家长里短烟火气十足的生活更加高尚。理由是可以给出的,肉欲的或是口腹之欲的生活乃是小体,而精神的生活则是大体。而这种高尚感更多的是道德的,大多人的道德感从不是发自心底的自我认同,全是通过踩别人的方式获得自己高人一等的假象,心底的认同从来都是,我比别人厉害,你那样的观点真是落后,因为你这样的观点是落后的,所以你整个人都是落后的,你整个人都不如我。我们多渴望成为世上唯一那遗世而独立的人儿,站在泰山的最高处,睥睨一切。
娜塔莉和丈夫有着一儿一女,她还有一个得意门生法比安,再加上患有精神疾病的老母,娜塔莉的生活算是糟糕之中带有着平常人的温馨。随着丈夫的婚外情而离去,母亲精神状况的恶化,潘多拉的逃避,她仍然保持着一个哲学人的素养,淡定的对法比安说道,她还拥有满满的知性生活。她的代表作教材由于拒绝迎合市场的潮流而遭到停版,子女也早已成年早早地离开了她的生活,法比安与她的政见不合,甚至残酷的指出事情的真相。她曾经让她满意或者赖以生存的每一件事都在逐渐剥落它美好的外壳,真相或是事情最坏的一面开始赤裸裸地袒露在她的面前。高度精神一致的婚姻生活,也许同为哲学人的丈夫早已看穿婚姻利益的本质,或是在自由意志的指导下选择追求爱情;儿女终将长大,而法比安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终将批判她的思想;质胜文则野,骨子里追求极端的欧洲人当不容易去发现中庸,中庸本身就是难以掌控的,她一直求的是质量而非迎合大众的审美,也许被当下抛弃才会是必然吧。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或是说被法比安犀利的话给骂醒了之后,娜塔莉的生活和态度不得不发生变化。娜塔莉说她向来坚持生活需与思想合一,而她自己也一直试着这么做,但法比安却说她的做法绝不会超出内心层次。法比安的话是犀利的,“我探索行为和思想间的问题,而你只在意你每天的生活举止,不会让它损及你的价值标准,但无法接受让思想失控,进而导致你生活的巨大改变。你去示威足够让你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这样让你舒服,但不会危及(她巴黎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起初我并不认同法比安的看法,认为身为哲学人的娜塔莉不会连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做不到。但身为哲学人的娜塔莉真的不敢直视自己吗?真的不敢面对自己的丑恶吗?真的发出了这样的诘问,却忽然一下子明白了导演的用意:本当对一切最为通透的哲学人却根本没有看透自己的生活,或是只是装作表面上的高尚,抑或是说娜塔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护她的身份与地位,而当身份与地位不存在时,娜塔莉便不能自已。觉得导演说的没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哪怕是在真理的第一线上而奋斗的哲学教师,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仔细想想,也许是中国素来不尚哲学教育的背景导致了娜塔莉的哲学老师的工作在我看来是如此神圣的原因,或许,在浪漫的法国,这份工作很平常,哲学老师也很平常。想起了曾经问过伦理学老师有关判断的分类问题,她说判断分为道德判断(也可以说是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两类,比如说这是一个手机,这是事实判断;这个手机很好用,这是价值判断。我想,道德判断似乎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强项”,抑或是说它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舒适圈范围内。我们根据着我们仅有的残损不堪的信息作出我们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道德永远是评价标准中第一位的,诸如阮大铖这样的事太多了。一旦为二臣,纵辞章藻饰,也不为青史所留,而像海德格尔这样的人在这里便总是不会存在的。时常在想,我们应当用政治的标准去衡量一位文学家或思想家吗?也许中华民族对于道德评价的标准始终就是最高的,从先秦的孔子那里开始,无人为仁,尧舜其犹病诸。从此以后,也无人为仁。
思想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一段理性的推导时常让我产生感动的情绪。这种眼耳口鼻一起达到的情感的流动一方面使我觉知思想的伟大,又一方面使我的认识仅停留在感受到思想的伟大。
很喜欢娜塔莉在母亲的葬礼上所朗诵的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中的一段话,“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抹去。祂或明示,或无语,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随它。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我们都曾焦虑,都曾迷失自己,焦虑中的人痛苦啊,痛苦为什么偏偏就自己遇到了这么大的难题,仿佛熬不过去,黑暗也永无尽头。然后便糊里糊涂的,或是情形万分又痛苦万分的,挺了过去。头脑清醒的人记得生活的每一刀是如何刻在他身上的,仿佛灵魂脱离了躯壳,从上往下俯视着一个陌生人的选择与彷徨。糊里糊涂的人,我想,只是那些痛苦还不够深刻。每一个我都在沉睡着,沉睡了几千年还没有盼来睡梦中的曙光,叫嚣着要醒过来也叫嚣了百十年却也未被自己叫醒。醒了的人,也许是骨子里太嗜睡,或是养成了嗜睡的毛病,又或是维持清醒本身就很艰难,稍稍放纵便容易再睡过去。但是,一旦见过清晨山头上的那一缕晨曦,每一根毛发,每一个细胞都会记住清醒的震撼模样。清醒永远沉睡在我们远古的基因里,一如春天沉睡在冬天里,黎明沉睡在夜的黑暗里。
我们需要迎春花,我们也需要启明星。而迎春花和启明星的任务便是最最艰难的,报春不争春,又无傲骨之清誉;启明不光明,又从不是最黑的夜晚中最明亮的星星。它们征战在最混沌之时,也许饱受着人们的批评,饱受着沉睡着人们的鼾声,但它们永远引领着人们朝着永远无法达到的永恒的光明而前进。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将永远在黑暗或混沌之中,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如托尔斯泰所说,“人的生活是什么和应当怎样度过一生,而这也就是真正的信仰。”

将来的事L'avenir(2016)

又名:从前·现在·将来(港) / 爱情未来(台) / 将来 / Things to Come

上映日期:2016-02-13(柏林电影节) / 2016-04-06(法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安德烈·马尔孔 André Marcon/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伊莉斯·洛蒙 Elise Lhomeau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编剧: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

将来的事相关影评

pppage
Yoyo
Yoyo • 重温
ke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