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在太多歌词和诗句里见过,第一次看的年纪太小,连情节都没记住,这么多年过去了,电影的评分一直在9.5以上,就像探宝人最后的那句话,“我从来都没有懂过泰坦尼克,从来没让她走进自己心里”,只以为那是浪漫爱情一种触不可及的描述方式,现代社会重重禁锢之下的我们不曾拥有,也不配拥有。

“爱可以是一见钟情,然后一生不变。”但爱到底是什么?一层一层的剥开,最后发现就像洋葱一样,可能根本没有一个内核,剥洋葱的时候我们急不可耐,为了最终惊喜或失望的发现,只可惜,被扔掉的一层层洋葱“皮”就是爱本身,只不过我们太“目标”了。现在的我们,笼罩在一层淡淡忧伤构成的薄膜之下,挥之不去却又相安无事,没法在想象中的大风大浪与世纪困境中考验,不知道平平淡淡的日子里踊跃不止而又转瞬即逝的心动算是什么,偶尔的小确幸也无法将其戳破,有人试图站在水里擦干身体,殊不知湿气已浸透全身。

当然,爱出现的方式各异,能否矢志不渝也像是早有定论,只能从自身的感受和理解出发,试图去找一找那个所谓内核。时间和年龄,虽然不知道是谁定的标准,又是谁在维持这一秩序,在催着走的过程中,听过很多经验,很多告诫,很多或幸福或悲伤的故事,但大多数人都在默默无闻地生活着,经营着,掩盖着,压抑着,幸福着。洋葱最外晒干的一层应该不值得多费笔墨,从“物质现实”这稍微湿润的一层开始,再到“适合婚姻”这一层,稍微放下了一点心理戒备,再到“性情相投”,逐渐打开了话题,走到这一步已经太难,再到“情真意切”,可能有些组合一辈子都没走到过这一步。那我们应该走到多深才能放心俯下身来?电影里,书籍里,却往往反其道而行,把最真挚最不合情理的爱情直接放到现实里冲刷,甚至把爱情武器化,去反抗驳斥某种力量,营造出一幕幕悲喜剧,好让我们在夜深人静、阴天不开灯的房间里默默品味,独自泪目,走出房门的一瞬又全副武装,拒不承认。

可能有人会基于文艺作品认为,只有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才会有勇气去追寻爱情,因为那时候除了爱其他都不可及。可是把这句话放到我们所处的世界,一无所有的人哪配得上爱情?还有一种可能,爱情纯粹是被创造出来的概念,因为你剥到最后,也只剩下生物学上的意义,我们都是基因的奴隶,那种繁衍传承的欲望是刻在骨子里且不受控制的。这样的说法可能也适用于“尊严”“善良”“忠诚”“勇气”等等这些概念,因为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下它们被激发的阈值不同,这也足以说明人性和文化的难以捉摸。爱可能只不过是我们世世代代对理想情感状态的一种提纯而已,那么难道这些关于爱的故事和观点真的只是空中楼阁么,是我们条件好心情好的时候的一种永远无法企及的追求,其他生存状态下请不要不自量力?确实,从现实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虽然仍有一部分人存在迟疑,这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不过应该还存在相当比例的人不这么认为,不然,那些故事从何而来。

这部分人并非理想主义者,而是历经现实的乐观主义者。就文艺作品的作者来说,他们知道怎么用相反的逻辑去撬开人心,直接卸下防御扒开伪装让人自我说服、自我感动,以为柔软的瞬间就是真实的自己。就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能有“勇气”用与社会价值所描述的生活指南相反的方式,也是心灵深处最本真自然的方式,用自己的生活去检验自己的选择,这种勇气可能只存在于人生三种境界的第一层和第三层,第一层是无知无畏,第三层是信念笃定,且不愿妥协。

因为自我认知的偏差,可能大多数彷徨犹豫的人会认为自己是上面这种人,而其他对自己目标性和功利性引以为豪的人会认为那相当幼稚,不过谁又愿意承认自己夜深人静时曾许下的那些决心呢。

好在,我们都会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体验过那种爱情到来的时刻,占有、包容、嫉妒、甜蜜、勇气、纯情,做过的那些蠢事,发过的那些誓言,冲破的那些阻碍,过后回想起来如果能欣慰一笑,起码证明当初相信过。至于后来是否愿意再相信,甚至再尝试,谁也不能下结论,可能有人认为这需要看遇到的什么样的人,不过这应该只取决于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

又名:铁达尼号(港/台)

上映日期:1998-04-03(中国大陆) / 1997-11-01(东京电影节) / 1997-12-19(美国)片长:194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特·温丝莱特 / 比利·赞恩 / 凯西·贝茨 /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泰坦尼克号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