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得很讨厌影评,因为写着写着就会怀疑写这种东西的意义,但是还是忍不住写了。

当年,将这部和《英国病人》一起看,更喜欢《英国病人》那种黄沙漫天和沉醉末日来临之际的浪漫,对《泰坦尼克号》只当作寻常的爱情电影来看完的。这次,重新回顾了这两部电影,终于理解为什么《泰坦》超过了《英国病人》。

就剧情来说,爱情叙事非常完美。给予了男女主吸引人的个性。重点夸夸对于男主的刻画,最喜欢男主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穷困潦倒,在面对富人时没有怯懦和自卑,没有窘迫和压抑,非常淡定从容、坦然自若。这说明他的内心是非常成熟自洽的,是一种“绝对自由”体现,这也是正是女主所追求的,所以他们能够顺理成章地相爱。他们的确有一见钟情的意味在里面,但是男女主的相爱是性格的吸引,是对艺术、浪漫、自由的共同追求使然。

让我最觉得惊喜的是电影对于灾难的刻画,把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过程讲述地非常清楚。我认为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管弦乐队演奏轻快的音乐时,可以看到大家对于灾难的认识还较为浅显,对于求生的渴望还不是那么明显。第二阶段即演奏较为舒缓的音乐,大家开始意识到不做上救生艇即会丧命,逃命的节奏开始加快。第三阶段即音乐结束,船上的灯还亮着,船已经沉没大部分,伴随着人们绝望的喊声和牧师的祷告;第四阶段即是灯光的消失,陷入无尽的恐慌和黑暗之中,进入灾难的高潮部分。导演对于音乐和灯光的运用出神入化,太牛了!

接着我想说说对于灾难中其他人物的刻画,主题即大难面前众生平等的观念。我始终认为每个人都注定是渺小的,因为死亡是必然的,在轮船沉没之钱,所有的金钱,地位,权力,都变得没有那么重要,自认为坚固的金钱利益关系,最终也会被打破而消散。导演致力于展现自己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对穷人的怜悯和慈悲,对不可一世的富人的蔑视和摒弃,对船长、造船人等悲剧式忏悔的情节安排等等。当我知道在历史上,泰坦尼克号的逃生船也是以女人和儿童为先的时候,我是震惊的。因为男人是社会权力的中心,而对于生命的欲望会超过所有的一切,我觉得作出这样的选择是不可思议的。但因为是有良知的人类,是有仁爱和规则的人类,做出了如此人道的选择。我不知道如果发生在当代社会,是否还能做出相同的选择。

最后,我想说说男主的死亡和海洋之心。第一遍看的时候,完全没看到伏笔。伏笔就在男主劝女主不要自杀的时候,他说自己去过冰窟窿里,身体发麻,四肢不能动弹,很绝望,希望不要跳下去,但最后他就这样死去了...很爱他让露丝发誓的话,并且他告诉她,得到这张船票是他最大的幸运,他永不后悔上了这艘船,遇见了她。是的,他的爱情超过了他的生命,多么感性,又是多么热烈啊!

关于海洋之心,他们曾说过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女人,带着爱人送给她的首饰,永远的坐在那里,即使衣衫褴褛。露丝没有选择做苦命的等待者,而是听从了杰克的话,生很多孩子,长命百岁,她勇敢迈出了第一步并开始新的人生。所以她不愿带着它而选择把首饰沉入海底。并且沉入海底的这一幕似曾相识,她也是如此放开了杰克的手,杰克也随之沉入海底,她或许也是想放这枚承载她的爱情、见证爱意的宝石,在寂静无声的海底陪伴她的爱人。最后,电影中反复强调,海洋之心是路易十五的物品,是王室的,是无价的,但同样也是历史的。沉入海底颇有种把历史还给历史的意味。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是一种历史,那就将历史的遗留物放归历史吧,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寻找宝石的人的回应。

真得在这部电影里没走出来,对于灾难的宏大叙事和对爱情的无价刻画让我觉得每分每秒都不是多余的,以至于现在听到我心永恒还是忍不住哭泣。

“他们必将永存,他们的爱情必将永存。”



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

又名:铁达尼号(港/台)

上映日期:1998-04-03(中国大陆) / 1997-11-01(东京电影节) / 1997-12-19(美国)片长:194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特·温丝莱特 / 比利·赞恩 / 凯西·贝茨 /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泰坦尼克号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