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音乐剧形式的外在,其实只是一个男人的中年危机的故事。在观众和鲜花之中成功、结婚,堕落后开始陷入杀戮的疯狂之中。一直到电影中途,我被他混乱的节奏以及不那么好听的音乐所迷惑。

故事逐渐走向高潮,中间新闻简报的镜头、表演之中观众的互动演唱,让我明白影片之中一直在强调“观众”的视角。就像影片中基本没有对两个主角的性格描写一样,全篇之中我们能看到主角的生活,是否也是导演眼中外界观众眼中的他们的生活?

在Henry第二次的舞台表演之中,他弑妻的段子跟观众发生了巨大的冲突,也道出了这个电影一直在讨论的话题,“表演为什么要讨好观众?”。第一场表演里有这么一句话,在无数次的反问里追寻他为什么要当喜剧演员的原因,最后给出的理由便是“只有用喜剧的方式来表达现实的痛苦,才不会被无知的群众给杀掉”。

导演似乎是在为电影这个媒介承担的意义辩解,艺术该承担的表达的意义,不该被观众的喜好所左右,也是很直白的学院派的思维方式。想要切断艺术表达的电影与娱乐商业作品的界限,突出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坚持。

但电影本身是大众传媒,即便是现代被神化的歌剧,也不过是贵族的娱乐。无论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神话、美化media本身的价值,其实都毫无意义。知识分子在象牙塔高傲地贬低世人,也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好,更不会达到学院派理想中电影应该在这个社会里存在的位置(即自由意志的传播者)。

再回归故事本身,从女权的角度来看,Ann曾有唱过她已经拥有一切,不该被束缚的桥段。可以看出她曾经想过夺回属于的自己的权力,最后还是功亏一篑。对于Ann、到后面的自我意识的描写过于贫瘠,全片都笼罩在男权意识下的中年危机之中。他把对自我的厌恶投射到了事业成功、被观众爱戴的妻子身上、也用谋杀来试图挣脱自我厌恶的束缚,反而越陷越深。无数次强调司机肉体的镜头也难让人思考,是否导演对于自我“男子气概”的认知不是特别自信。

总结下来,是一部属于男本位意识下知识分子对商业市场的嚎叫。用如此晦涩的表达方法来表达嘲讽,怕是无法得到可观的效果。不过,就像台词里说的,何必要让他们懂呢?



安妮特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