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梦》里,吃个记忆面包,就能考出好成绩;
《永无止境》里,嗑片药,就能学会新知识,坐拥名利;
《超体》里,来点CPH4,你甚至能掌控整个世界……
一块面包、一颗药,就能让你变聪明,超越极限。
谁不想?
如果现实中真有这种药,你敢吃么?
别说,前阵子网飞拍了一部纪录片,就深扒了这种“聪明药”的内幕。
震惊的同时也让人脊背发凉——
药瘾
Take Your Pills
一个蓝色小药片,吃了之后,40分钟见效。
此时,你会开始出汗,心脏剧烈跳动。
接下来,吃药的人会变得亢奋,精神高度集中,效率也变高了。
这种药名叫“阿得拉”,在美国校园非常流行。
有11%的大学生都在吃,在常青藤学校中,比例甚至高达20%。
大家普遍觉得吃药后,自己会变得更专注、更敏锐,成为“好学生”。
“你想变得又瘦又美又拿高分,阿得拉可以帮助你,它能帮你实现一切。”
“它就像是我在迷茫不振绝望的时候,给我的一剂良药。”
对于经常加班的上班族来说,“阿得拉”能让他们一口气工作到凌晨,不费劲。
“服药之后,感觉身体就好像一个喷射燃料的发动机,不用休息,也不会感到疲劳。”
一次只吃一点点,就可以完成各种工作,攻克各种难题。
“阿得拉,副作用可能包括做什么都很出色。”
“更快”
“更出色”
“能帮你实现一切”
看起来充满诱惑的字眼,却让人感到心慌。
世界上真的有东西能“帮你实现一切”?
这到底是个什么神药?
其实,“阿得拉”就是一种治疗多动症的神经类药物(也是兴奋剂的一种)。
同类药物还有“利他林”“专注达”“莫达非尼”等等。
这种药,能够帮助多动症患者安静下来,专注在某一件事上。
那么,普通人吃了,真的会“变聪明”?
为此,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了个实验:
他们选了一些大学生(无多动症),分成两组。
一组吃兴奋剂(阿得拉同类药物),一组吃安慰剂(没有任何治疗效果的药剂),然后进行学习情况测试。
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并无明显区别。
不过,兴奋剂组倒是毫无例外地认为:“服药增强了自己的认知。”
这说明什么?
说明服用这些药,只是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所谓的变聪明,都是“自作聪明”。
并且,长期服药会让人上瘾。
“阿得拉”的有效成分是安非他命,学名苯丙胺。
我们闻之色变的冰毒,与它的结构只相差一个甲基。(冰毒的成分是甲基苯丙胺)
可以说,这种“聪明药”就是最小剂量的冰毒。
其危害和成瘾性可想而知。
并且一旦开始吃药,你必须逐渐增大药量,才能维持药效。
一开始只吃1片,慢慢就变成3片、5片、10片……
药效一旦退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沮丧和疲劳。
那些靠药片续命加班的人,常常一停药就无法继续工作。
更严重的,还会引发抑郁。
人们会感觉自己仿佛陷入黑暗之中,迷失了自我。
有的人甚至精神都出现了问题,说话前言不搭后语;
或者整个人如行尸走肉一样,变得木讷不堪。
但即使这样,吃它的人数也只增不减。
很多人心存侥幸,觉得上瘾的可能性很小,等将来自己不再需要,就可以轻松戒掉。
“等我考完试就不吃了。”
“等我工作以后就不吃了。”
“等我事业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吃了。”
天真啊!
每个最后进戒毒所的人,一开始也都这么想的。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前几天,新京报的一篇报道让人触目惊心。
高三学生小田,为了高考而滥用“利他林”。
成瘾后,她接触到了“效果更强”的“摇头丸”,最终被送进戒毒所。
戒毒中心的工作人员说,超过50%被强制戒毒的人,一开始都是从“利他林”等“聪明药”开始,最后成为“麻古”“冰毒”的成瘾者。
他们都抱着侥幸的心理,然后一步步把自己送进地狱。
但是,既然这药并不能提高认知,还隐藏这么大风险,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吃?
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人们的一种社会焦虑感。
这种焦虑首先来源于父母。
纪录片中提到,很多人第一次接触这药,就是父母给的。
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有出息”,他们无所不用其极。
孩子还没出生,各种胎教音乐就安排上了。
一旦孩子上了学,就更了不得了。
不仅饮食上无微不至,各种保健品轮番上阵;如今再听说有这“神药”,怎么会放过?
在很多家长眼里,嗑药这事就跟报课外辅导班一样。
“聪明药”,别人都吃你不吃?这不是输在起跑线吗!

他们不清楚药的副作用和危害,听信商家的“绝对安全”的说法,就天真地相信“万无一失”。
动脑子想想,如果吃这药跟喝白开水一样安全,它会被严格把控吗?
其次,这种焦虑也来源于自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精英”的概念开始普遍传播。
每个人对“成功”的渴望也愈发强烈。
这就好像,我不能做到“最好”“最聪明”“最优秀”,我就“没出息”,就不配活着一样。
纪录片中一个教授说的话就很值得深思。
“以前的人嗑药为了逃避现实,现代人嗑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

有上进心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一定要用嗑药的方式才能实现吗?
就像纪录片中的姑娘,高中时被诊断出多动症。
得知自己患病时,她第一反应不是沮丧,竟然是开心!

“我很激动,我想要尝试一下,因为自己也快高考了。”
她并不想用这药来治病,只想用它来考出个好成绩。
可悲的是,很多人都和她一样。
有病的,开心自己能有药吃。
没病的,就算装病也要搞到药吃!
一个个思想健全的人,为了考得好点,效率高点,速度快点,一切就都要靠嗑药;为了得到一片药,就争着说自己有病。
不是太可悲了吗?
这种扭曲病态的想法,才是真正该治疗的毒瘤吧!
当然,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把这种药说成魔鬼。
只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认真的判断,对自己负责,不要把身体当儿戏。
要记住,这是药!给病人吃的!
如果你有病,赶紧治别耽搁;
没病,就不要给自己“创造病”的也要“治”了!
诚然社会压力是诱因,想变好不是罪过。
但是,有必要不惜一切代价地调整自己,去迎合压力与焦虑吗?
对每个人来说,人生的意义本就不尽相同。
但我始终觉得:好好活着,好好享受生活,比什么都来得有用,不是么?

药瘾Take Your Pills(2018)

又名:请服药(港)

上映日期:2018-03-16(美国)片长:87分钟

主演:Anjan Chatterjee

导演:Alison Klay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