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了《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电影第五版)。导演将其改编成了舞台剧,就舞台布局来说,场景转化很自然,华丽丽的布景服装道具,林罗绸缎的耀眼戏服,如诗如画的英伦田园风光,恍若盛宴,俄罗斯奢靡的贵族生活精彩呈现,火车上两人初识就开始了电闪雷鸣的交流(两人第二次相见安娜的表演则太夸张了,太章子怡)上火车前的安娜是我最喜欢的式样,贵妇气度也有,温婉的女人气也有。但是,后半部分突然出现了各种莫名其妙的偏差,尤其令人诟病的是卡列宁的圣化,违背原著精神甚远,毕竟托翁笔下卡列宁的虚伪与自私才是安娜和沃伦斯基故事发展的主要元素,试想如果卡列宁如此高尚的情操,两人的故事就是一出西门庆和潘金莲的闹剧,托翁的文学地位也不会拔到如此高度。

国外的冗长的人名实在是没有兴趣费心记忆,也不知各位主创是不是西方媒体眼里的红角,个人觉得女主角男主的演技实在不敢恭维,名著改编真的是双刃剑,也许是导演编剧力图标新立异吧,因了定位设置的偏差,优雅的女主突然化身成泼妇荡妇怨妇,男主邪气十足,典型一街头雅痞,二人的恋爱被处理地简单粗暴,好像安娜身上沉寂着无数不安分因子,单等沃伦斯基来挑逗,而男二卡列宁,原著里本应是迂腐陈旧自私虚伪阴险无情的贵族糟粕,本剧里却演绎成了温文尔雅气质高贵深情款款的精神圣人。加上女主苍白无力的夸张表情,男主脚过于卖力的煽情,所以出了影院想说:这不是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俄版潘金莲与西门庆。

话又说回来,该剧着力呈现的沙皇时代俄罗斯贵族生活的奢靡令人着迷,也不仅想到略早于该剧时期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为业余红迷,每每看红楼梦时,总流连于贾府封建小官吏生活的排场(贾政时任江宁学政,放在现在就是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吧),与安剧中卡列宁家(资政大臣)地位还是有悬殊的,所以二家社会地位具有不可类比性,换言之,如果二家同样的生活水准,证明同时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条件强于俄罗斯很多,而事实上,红剧中,贾府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卡列宁家,占据半条街的荣宁二府,几百名家丁家仆,家里山珍海味,亭台楼阁,水榭歌台极尽奢华之能事,将现代人们的贵族生活水准远远抛下,年前去到北京参观恭王府,哪怕现址所呈现的是原和府的不足二十分之一的面貌,导游的解说也让我们当时一地密密麻麻的的参观者啧啧称奇,感叹不已,那才真正是奢靡的贵族生活吧,料当时沙皇也卡莎琳娜家里也比不上。说远了哈,回到安剧,剧中安娜的戏服,那可是一件比一件令人眼花缭乱,比之清时贵族家庭小姐太太们的服饰那就真是香艳美丽不知多少倍了,真的很好看呐。

二部如此厚重的大家之作,却被我一番比较生活水平,呵呵,言论自由。再回到二书中同样的爱情游戏,深刻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源于开拓进取的爱琴海文明的西方文明,发展到十九世纪很自然的萌生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土壤,托老师也正因为敏锐超前的捕捉到这些信息并以独特的视角呈现,方得以成就一代文豪之美誉,安娜的不羁大胆也因代表着进步的社会力量而受到推崇,而红楼梦中,可伶的黛玉小姐虽得到最高统治者贾母宠爱,却在倾心真爱面前毫不敢有任何作为,葬花焚稿仅此而已。同样的爱情悲剧,过程却大相径庭。

另一个将安剧与红楼梦强行扯到一起的原因是:以舞台剧的方式演绎厚重的文学名著真的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办法,可以大刀阔斧的动用各种场景转换切换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若是国内哪位大神导演肯用这种舞台剧的方式将红楼梦搬上银幕,我一定会对此举投上赞成票。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997)

又名:浮世一生情 / 爱比恋更冷

上映日期:1997-04-04(美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苏菲·玛索 Sophie Marceau/肖恩·宾 Sean Bean/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red Molina/米娅·科施娜 Mia Kirshner/詹姆斯·福克斯 James Fox/费奥纳·肖 Fiona Shaw

导演: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编剧: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安娜·卡列尼娜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