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看过原著,却知道这本著作有着很大名气,塑造的角色安娜也极其丰满有情感,在有家庭的情况下冲破世俗条框追求心中的真爱。看了苏菲·玛索扮演的安娜后,却觉得她的表演着重点在情欲上,也可能是电影本身的局限性,很难让观众感受到原著的安娜的悲剧性。
初次见面,渥伦斯基就倾心于她,安娜理性地拒绝他回避他,他去了她的城市,参加各种聚会期盼见到她一再强调重复那些“爱的告白”,甚至为她辞去了官职。这样热切而又露骨的追求,安娜怎么会不心动,何况他本身便风流倜傥,在安娜眼中,他比自己无趣而又上了年纪的丈夫当然更吸引人。
他们不断私会,引来了社会舆论,安娜的丈夫察觉到这点,警告她,她直接摊牌想离婚。她的软肋是儿子,既想离婚又想得到儿子的抚养权,再怎么深明大义的丈夫也不会同意,更何况她的丈夫最看重的是面子呢。他们仍是夫妻,也许那次小产让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和不爱的人生活下去,她和渥伦斯基私奔到意大利。
两个人的生活固然美好,但她思念自己的儿子,他不安于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两人更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祝福。回到家乡,她离婚的事一直拖着,他在母亲的压力下见了其他的女人。
感情应该是这时候开始一点一滴破灭的:她尚未离婚,舆论的矛头仍指向他们,他可以出去社交参加party喝酒听剧,她却只能日复一日地呆在家里无所事事;他在母亲那边因为她受了气,回到家还要面对她不能出去社交的抱怨,她的猜疑,她呢,为他放弃了地位金钱名声和孩子,他却把自己晾在家里去见别的女人,两人只能争吵;她在他眼里不再是那个初见动人的妇人,更像是个不断索要情绪的黑洞,他在她眼里也不再是那个热情满满只想和自己在一起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她的枕边人了,更像一个上帝派他来折磨自己的恶魔。为了逃离这种生活,她选择卧轨自杀。
她的丈夫大概也没有很爱她,只认为他们的结合神的意志,他最看重的是她的事会不会影响他的面子,所以他提出他的婚姻要像以前一样。小产的那次,他看见她那么痛苦,竟然原谅了她的事,若不是其他人的阻扰,他也会让私奔后的她探望自己的儿子更产生没有报复之心。虽然他固执无趣看重自己的面子,但这一点令人钦佩。
撇开原著,就这部电影而言,渥伦斯基和安娜之间情欲的成分要大于爱的成分。一开始,安娜的态度是拒绝的,渥伦斯基的行为也让她感到不适。为一个人做某些事之前,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这么做会不会影响到对方情绪吧。显然他没有,他原先的一系列举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安娜的遐想,他想得到她的念头多于他想和她在一起。她和他私奔放弃了很多,最后竟然出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冷淡她,但这种舆论一开始就是他不顾一切地追求她而引起的。
也因为电影篇幅的问题,这个版本对另一对夫妻着墨甚少,还是应该先看看原著啊。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997)

又名:浮世一生情 / 爱比恋更冷

上映日期:1997-04-04(美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苏菲·玛索 / 肖恩·宾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 米娅·科施娜 / 詹姆斯·福克斯 / 费奥纳·肖 / 

导演:伯纳德·罗斯 / 编剧: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安娜·卡列尼娜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