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定义一下,这里的“爱情”,指的是一日不见寝食难安、见到面会心跳加速、拉小手有电流滋过的影响荷尔蒙分泌量的行为,与孩儿他爹期待他妈回来洗尿布的想念不一样,与老婆哗哗数着老公工资的幸福不一样。Anna和Vronsky的爱情,与金钱、地位、权势、责任无关,那仅仅是“爱情”。

爱情,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却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对大多数人来讲,爱情是幸福生活必需的一部分,却又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即使在两个人的世界里,爱情使他们走到一起,但也绝对不是他们永远在一起的全部理由。我们的确可以把单纯、热烈、勇敢这些正面的评价送给Anna这样一个美人儿,但我仍然可以认为客观地这样概括她:愚蠢、没有责任感、不知感恩、情欲冲昏了理智……这样的评价,毕竟是从一个世纪以后的一个惯以用经济学和逻辑学原理来做评判的女人嘴里讲出来,实在不能算刻薄吧。
不幸的降临,并不是她的不幸。上帝给了她美貌的同时,也同时计划了这场必然的邂逅,不一定是Vronsky,也不一定在火车站。美女都会受到诱惑,为什么她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相比于其他虚伪懦弱、视感情为游戏的女人来讲,她是个对真爱单纯执着的美好女人,可是却不如别人懂得偷情的生存之道和婚姻的责任义务。或许这是她情窦初开头一次,哪怕是在婚后,在有了8岁儿子的情况下,她一时控制不了体内奔涌的情欲,发疯了,失眠了,那么我们原谅她在熟睡的丈夫身边书约情郎。可是在她享受欢愉之后,面对丈夫的质问,恐惧是有些,可并无太多愧意,这样的态度可如何让人同情呢?她继续与情夫往来,甚至在儿子面前也不避讳不光彩的第三者。后来私生子流产后,面对其夫仁至义尽之举,她居然还是选择了抛夫弃子,私奔出逃,实在令人唾弃。观电影时呢,苏菲玛索那双摄人心魄惹人怜爱的眼睛,一定会博得我等的怜悯与同情。可是闭幕细想,这可真是个傻女人、笨女人、坏女人啊……不过,当时俄罗斯贵族阶层中,倒真是糜烂成风,偷情、背叛实不鲜见,就像电影中反映的那样,这些事情是可以被丈夫妻子放到桌面上摆上两杯茶好好商量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悲剧的根源归结为旧俄国的社会问题与阶级局限。大环境不好,不义之事可能多之甚之,从这角度来讲,Anna对Vronsky的真挚与专一,那还真值得歌颂。

再回过头来单谈爱情吧。我们的流行歌曲,几乎都在歌唱爱情;我们的文艺作品,也赞美过初恋、爱恋、暗恋、三角恋、姐弟恋、同性恋……而且,赞美比谴责多得多。那么我粗略以为,大部分人都觉得,爱情,是值得赞美的,哪怕只是纯爱情的那部分,不管合理呀、道德呀、现实啊、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呀等等。究其原因,我以为这取决于爱情的本质——爱情就是件艺术品。单单摆放在展示台上时,她是给人美好的,她让每个人产生独特的感觉,给人无尽的美好回忆,甚至让人产生想要占有,天天观赏的冲动!可是,她就是件艺术品。她不能对付饥饿,不能拿来穿,不能拿来住,有时候甚至都不能卖几个钱(不是每一件艺术品都有伯乐的)。最可怕的是,也许某一天,就不喜欢它了,后悔花那么多钱买回来,还占地儿……爱情是值得赞美的,可是需要放好赞美的角度。我可以赞美艺术品是否美观、是否带来愉悦等等,但我可不能说:艺术品,就是好东西。

爱情因为悲剧而升华。Anna的爱情因为死亡而升华; Vronsky在Anna死后的伤心欲绝,也升华了他的感情。他们的爱情,让他们历经悲惨,却成为了流动在胶片里的艺术品。

我们来欣赏她的美好。
我们来思考她的沉重。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997)

又名:浮世一生情 / 爱比恋更冷

上映日期:1997-04-04(美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苏菲·玛索 Sophie Marceau/肖恩·宾 Sean Bean/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red Molina/米娅·科施娜 Mia Kirshner/詹姆斯·福克斯 James Fox/费奥纳·肖 Fiona Shaw

导演: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编剧: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安娜·卡列尼娜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