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1b0a0180100yowm.html?vt=4
【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至1877年经过12次修改而完成的里程碑式的巨著,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失败的悲剧,以及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省外乡村广阔而又丰富的图景,同时也塑造了主人公安娜光彩照人的经典女性形象,她聪明美丽,敢爱敢恨,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疑是一出悲剧。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一:社会原因。二:宗教伦理及安娜自身性格原因。三:理想化的爱情寄托,安娜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伏伦斯基身上,伏伦斯基却不能够使安娜幸福。通过安娜悲剧的原因分析来诠释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宗教;性格;婚姻;爱情;社会:
一:社会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
(一) 尖锐的矛盾冲突 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 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安娜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她追求爱情自由的行动和俄国变动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反映了年轻妇女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安娜的行动与当时贵族社会形成了冲突,一是冲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二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挑战。在当时的社会有一股力量呼唤安娜起来爱,大胆爱,勇敢的爱,寻找真爱,另一股力量却又扼杀了她的行为,生活在社会的大变动之中,安娜以她的个人力量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斗争,其勇可嘉。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孩子,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唯一的安慰便是伏伦斯基的爱情,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伏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安娜。安娜成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要求与充满着封建农奴制痕迹的俄国资产阶级社会思想道德尖锐冲突的牺牲品。
(二) 妇女的附属地位 在封建制度下,由于受男权文化的影响,妇女的地位低下,被忽视。安娜所处的时代,妇女是处于附属地位的,这也为她的悲剧添上了一笔。由此我分析到,首先安娜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是独立的,安娜是在依靠卡列宁的能力而存活,她作为一名贵族妇人,自然而然会受到男权的影响,安娜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现实无情。想像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今社会也一样,现实很无情,成长很艰辛,竞争很残酷。所以安娜的内心也是一样的,痛苦挣扎,想做一位合格的妻子,母亲,然而现实却不允许,她内心的斗争引发了她的各种心酸,无奈,时刻折磨这她。小说中也多次写到:“一想到儿子将会对抛弃了他父亲的这个母亲抱什么态度。”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安娜的心情是多么的纠结,她有爱也有对这种爱所带来的恐惧感,罪恶感。从经济上她也依靠丈夫卡列宁,可列宁是家庭的全部依靠,是家庭的顶梁柱,没有了卡列宁,她便无法生存,所以从开始到结束,安娜在经济上不能做到独立,她时刻都以来男人,这也又为她悲剧添上了重重的一笔。现代女性就是因为经济独立,开始读书上班,自给自足,保持头脑的智慧,才能勇敢的去追求未来,赢得自己的未来。可是安娜还没有明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源于婚姻,婚姻源于美好的爱情,我认为建立良好的家庭,彼此的相爱与信任,彼此的鼓励与支持,彼此的关怀与理解,彼此的坚强与尊重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使一个家庭赋有生命的色彩,存在的意义价值,给家人一个健康美好的生活,这样的婚姻才能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才能长久。但是在封建社会,在婚姻问题上,大多数女人是没有权利自由的选择丈夫的,包办婚姻,家长支配,往往伤害了很多人的心灵,很多女人因为这种制度的强压而无法存活,在封建制度的强迫下,她们失去了勇敢和力量,成为了被囚禁的家奴。安娜与卡列宁组成的家庭正是如此,安娜在嫁给卡列宁之前,就是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未来幸福的女性,她的自由被剥夺了,在她还不懂得爱情的情况下,就由家长做主,嫁给了长自己20岁的卡列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她们之间的代沟是相当严重的,她们没有彼此的共同语言,有的只是安娜的唯命是从。安娜的这门婚姻也是有一定的企图的,安娜的家长看中的是卡列宁的省长地位,无尽财富,相当好的名誉。所以,安娜是利益的交易品,牺牲品。这8年的婚姻,安娜只是卡列宁的附件,也从未知道自己是需要爱情的人。认识伏伦斯基后,安娜表现出来,不愿意做男人的附属品,要过自己的自由公平浪漫的爱情生活,可却又成为了伏伦斯基的“奴隶”,安娜终于明白,自己摆脱不了男权社会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使他走向了悲剧。
二:宗教原理及安娜自身性格原因
(一)宗教原理是人类在未打开事物神秘面纱前的统一思想倾向性,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寄托与依靠,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十九世纪,俄国处于宗教束缚当中,作者也是探索前进的。他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她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狂妄,但这种反抗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的悲剧,安娜充满了爱情与母爱的矛盾,割舍不下任何一个,与伏伦斯基的相爱更是引来了社会的谴责,这种痛苦让她很难以忍受,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悲剧的阴影日益扩大,在这个宗教伦理道德严重的社会里,安娜作为卡列宁的妻子,谢寥沙的母亲,已被社会宣判这个胆敢破坏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坏女人,不受法律保护,作为一个母亲,“抛弃儿子”,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安娜不得不不顾一切的力保和抓住已经得到的爱和幸福,又要心里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随时间推移,矛盾,恐惧越来越多。
(二)性格决定命运。安娜是一个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她不仅光鲜亮丽,优雅动人,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洋溢着青春的活泼与动力,还具有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她义无反顾,到最终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对于安娜这样十九世纪的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安娜的性格决定了她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局的,从表面上看,安娜苦苦的坚持与伏伦斯基相守,其实伏伦斯基不过是所谓爱情的一个依附体,他是爱情的表达对象,但不是爱情所能包含的一切,安娜曾经亲言她所在意的爱情有太多的意义,这不是伏伦斯基所能理解到的感受,安娜面对伏伦斯基这个天上送来的爱情,像火花一样,照亮着燃烧着她心灵里的渴望,这种对爱情自由的精神渴望是安娜生命里最快乐的向往,可是却因为长久的束缚,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所以说安娜独特的个性不容于上流社会,上流社会弃绝于她,她偏执于疯狂的爱伏伦斯基,爱情的破裂,使她精神崩溃,心灰意冷,让她认识到了爱情没有永远的激情,为了追求幸福而放弃了忠于封建的操守,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长久的幸福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所以安娜为之疯狂,为之神经质。安娜克服不了自身的弱点,在加上环境问题,走向悲剧是在所难免的。在感情的世界里,两个人没有必要计较太多的好与坏,对与错,只要两个人同心协力,有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理智,彼此宽容理解忠贞,其实幸福很简单,简单的心才是真正的幸福。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不放弃,执着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当执着变成一把利器时,难免自己也会受到伤害,托尔斯泰道:“所有的人,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开始在俄国迅速形成,妇女要求解放,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冲击着旧有的婚姻制度,家庭形式,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安娜的思想性格,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安娜的抗争和追求,反映了新势力的要求,而这种势力由于产生于封建贵族阶级中,又不可避免的带有软弱性。对安娜,虽然不能用好坏区分,但她性格的矛盾是非常明显的。爱情本身使安娜走向了悲剧。
三:理想化的爱情寄托
爱情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是美好的,每个人都要经历爱情才能完美成长,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寄托,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初恋,爱情像梦幻一样纯洁,甜蜜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爱情也是一种缘分,缘至则聚,缘尽则散,真正打动人的感情总是朴实无华的,不出声,不张扬,埋的很深,以沉默来表示爱时,其表示的爱是最多的。爱情不分别男女,爱情不分当下和历史,爱情没有太多对与错,爱情能够将两颗心凝结在一起,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同时爱又是脆弱的需要精心保护的,当爱变成恨,当爱变成纠结,当爱阻碍了我们继续生活下去,那么爱也会成为一种伤害,相信安娜也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的感受,在爱情面前,每个女人的心都是那么的脆弱,都需要被保护,被浇灌,但是却又好坚强。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对爱情有强烈渴望的安娜,在火车站遇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伏伦斯基后,爱情的火花爆发了,伏伦斯基照亮了她内心的整片黑夜,经历了艰难的抉择后,安娜张开双臂,勇敢的接受了伏伦斯基的拥抱。浪漫的梦幻抵制不了太过现实的压力,理想是一种获得,也是一种牺牲,誓言随着时间的冲淡而不值得再被说起,他们的爱不可能持续太久,尤其是伏伦斯基一旦激情过后,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安娜也因为与伏伦斯基在一起,不能与儿子见面,导致心里失衡,使原本就富于幻想的安娜变得敏感神经质,她需要伏伦斯基更深更多的爱,像从前一样爱他,只有依靠他的爱才能存活,他的爱是安娜活下去的力量,是安娜内心勇敢站起来的唯一勇气,爱情是安娜生命里的支柱和安慰。在安娜和卡列宁长达八年的婚姻生活里,她对毫无感情的丈夫可以长久的实施虚情假意,而遇到伏伦斯基后,却按捺不住心头怒火。这个感情反差悬殊的叫人无法理喻,正是安娜对于感情极端化的体现。安娜对待爱情的态度是自私的,占有欲极强,这已经使原本开朗,活泼的她变得偏执,怀疑,忌恨,她认为她爱伏伦斯基就应该完全占有他,丝毫不许他有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权利,安娜把爱情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把爱情当做生活中的一切,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在与伏伦斯基的爱情里,以伏伦斯基为中心,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世界,如果安娜能够把对伏伦斯基的热情减退,看作是人进入婚姻后爱情由激情转为温情的正常表现,那么安娜就不会为伏伦斯基的冷眼光而极度悲伤,这样的的内心伤害是安娜对爱的苛求所造成的。伏伦斯基的爱情态度是“我什么都可以为他她牺牲,就是不能牺牲男子汉的独立性”。他所谓的独立性无非就是财富地位和前途。他爱安娜的美貌胜过重视爱安娜的内心精神世界。起初他爱安娜,为了安娜放弃职位,遗产,而当他们面对问题时,他又跑回母亲那里,继承遗产,不再像当初一样只爱安娜,他需要的还有他的母亲,金钱,沙皇。其实在爱情的路上,每个人都是彼此一身疲惫后,才明白很多,经历过了才有最真实的感受,每一对恋人之间都有无尽的感动与爱,还有很多无奈,牵起手不放开,不掉队,勇敢的一直往下走,手挽手,肩靠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不是每一对恋人都会有这样的结局,不是每一对相恋的人都会在一起,也许陪在自己身边的不是自己最爱的人,这都需要勇敢的面对和接受,相信时间会治愈我们的。现在社会里也有很多人在爱情的痛苦里无法解脱,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安娜的方式去解脱,所以我们只有坚强的往下走,一个人是否真正幸福,不在于那些温和而客气的祝福,而在于是否能够勇敢地接受当下面临的苦难与不幸。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即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美好的生活不花代价是得不到的,花了代价也不一定得的到,以卡列宁为首的官僚集团以法律和责任为拒绝安娜的离婚要求,用不准与儿子见面的伪善观念和残酷措施来压迫和折磨安娜;以李迪雅伊万诺夫娜为首的“慈善”集团用宗教的名义把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夺走,又用荒唐无稽的降神术来否定安娜的离婚要求;以培特西特维尔卡娅 公爵夫人为首的社交集团,将安娜永远地拒绝在社交的大门之外;就连安娜为之献出了全部感情,最大牺牲,寄托着她痴梦的伏伦斯基也不能与她并肩作战。安娜她不是最先进,坚定的追求新生活的平民知识女性,也不是那种教会圣洁的朦胧理想的贵族少女,她虽然接触过资产阶级文明,却不能完全抹掉封建思想的印记,因此,她不可能设想人民的劳动生活,更不可能选择革命的斗争道路,她只能孤军奋战,因而她的反抗,在力量的对比上,这无疑是以卵击石,最后只好一死了之,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他在与伏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他对伏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太大,她以为他会带她逃离这充满了虚伪与欺骗的社会,伏伦斯基给她的是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安娜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罪恶!”她的自我毁灭是伏伦斯基认识到“作为一个人,我已是一个废物了。”安娜理想化的寄托导致了她注定的牺牲。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现在才了解安娜可以不穿淡紫色衣服,她的魅力就在于她的人总是盖过衣服,她的衣服在身上决定不会惹人注目,她那镶着华丽花边的黑色衣服在她身上就并不醒目,令人注目的是她本人——单纯,自然,优美,同时又快活生气。
四: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迷人的风采,至今仍然像磁力一样牵引着全世界无数渴望美与善的心灵,那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对旧制度的憎恨,对新生活的渴望,犹如一束冲动的野火,烛照整个文学殿堂。作品揭示了人类社会最本质的东西,对爱情的真挚追求,对丑恶的无情鞭挞,安娜的命运值得同情更值得思索,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对他们之间恩恩怨怨的描写,折射出人类自身的情利名欲等难以逾越的弱点,深切的蕴藏着超越时间空间的思想探索和人生原理。100多年来,世界各国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荧屏。安娜的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年代的读者,具有悲剧的典型意义,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阐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托尔斯泰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表现了安娜的必然结局,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它的成就是空前的,把批判现实注意推向了最高峰,让更多的人了解19世纪俄国的现实社会。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的领导人列宁曾多次反复阅读,以至于把书皮都翻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省外乡村的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形式上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的采用平行线索对照,相辅相成,并且在心里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我觉得托尔斯泰是一座淹不没的高峰,他的作品能够展示出那个年代的特有的动态,写出了那个年代人物的思想面貌和精神情绪,把人人鲜活活的展示在我们面前,赋予人物生命,让他们有灵有肉,托尔斯泰塑造的卡列宁真是而又现实,而对于安娜,托尔斯泰则用最亲切最富于同情的文字来描写安娜的外貌风姿乃至才能,性格和内心活动,如此美丽善良的安娜,却走向了最后的悲剧,深刻的揭露了伏伦斯基的自私自利的灵魂,当初伏伦斯基硬是追求安娜,成功后在面临现实的时候一筹莫展,退缩到最后。安娜的牺牲极为有利地宣告沙皇俄国农奴制社会的不可救药,再一次揭露了这个社会的黑暗腐朽,安娜的灭亡只是一道极为短暂的闪光,然而在这道闪光刹那间的照耀下,却使广大读者透视了俄国农奴制社会已经腐烂发臭的内脏。托尔斯泰对人物的褒贬总是通过具体细节的描写而展开的,他总是让人物自己来表现他是什么样的人物,并不是以作者的身份强插进去,他力求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按照现实生活的全部复杂面貌来再现现实生活,绝对不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和愿望强塞到登场人物的脑子离去,这事作品最大的写作精神,具有不可超越性,使读者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品味,培养独特的艺术思维。
自从我读过《安娜·卡列尼娜》起,就深深的喜欢这部伟大的作品,读过很多遍了,依旧爱不释手,通过每一次新的阅读,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想法,对每一位人物形象都有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对研读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也对自己的生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提高自己的意识,明白了自己该怎样稳步的前进,也被安娜追求幸福勇敢的精神所鼓舞,这对我来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动力,生活在这么和平美好的社会,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努力去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独立,更加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面对困难挫折勇往直前,生活中没有可怕的东西,只有应去了解的东西,相信自己可以,这无疑是一部对人生产生深刻影响的艺术珍品,它让很多读者找到了它存在的价值。她虽然是一个怯懦的人,但是她又是那么美丽的人,心灵的美丽和纯洁远远超过她的面容美,在这场爱情的挣扎中,爱过恨过,甜蜜过痛苦过,珍惜过遗憾过,痛过哭过疯狂过,最后静静的闭上了眼睛……以死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造就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她对自己的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自己被儿子看不起,是被世人所唾弃的,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这种情况,可是像安娜那样,勇于承认,敢于为爱情承担后果的却少见的可怜,托尔斯泰在人物描写上,成功的塑造了安娜的经久不衰的形象,安娜以感情为第一生命,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崇高的女性,有着极其崇高的人格追求,浑身散发着美丽生命的元气,突出了一个叛逆女人的光辉形象,勇敢的反叛精神,虽然她饱经风霜,伤痕累累,但安娜的形象具有着永恒的魅力,她充盈的生命元气,不屈的叛逆精神,那种绝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勇士气概,化作了一曲生命的颂歌,每一节美丽的音符,都在我们胸膛中激发起对旧制度的憎恨与对新生活的渴望。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奴隶的人,当智慧和命运交战时,若智慧有胆识,敢作敢为,命运就没有机会动摇他,哪怕是最弱的生命,只要用毅力集中可用的部分,就能创造出奇迹。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997)

又名:浮世一生情 / 爱比恋更冷

上映日期:1997-04-04(美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苏菲·玛索 / 肖恩·宾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 米娅·科施娜 / 詹姆斯·福克斯 / 费奥纳·肖 / 

导演:伯纳德·罗斯 / 编剧: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安娜·卡列尼娜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