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本身是相当熟悉的故事,然而在看到屏幕上安娜纵身一跃的一瞬间还是止不住泪水,不得不感叹苏菲玛索的美丽和演技,在她微颤的睫毛和大而空洞的眼睛里居然可以读出绝望的美丽。似有似无的笑容,轰鸣而过的列车,熙熙攘攘的人群,街上打闹玩笑的孩童,西装革履的绅士和露宿街头的贫穷老人,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闪即逝地印在安娜大而空洞的眼睛里,随后,列车轰鸣而来,随着列车的逼近,心被揪起来在风中撕扯,然后一瞬间,随着安娜曼妙的身姿一同飞跃一同落下一同被巨轮碾压,尖锐的疼痛感让人窒息,随后一切戛然而止,只剩下屏幕前不自觉地发抖的我,被这巨大的悲怆紧紧包围无法呼吸。
死时未理解爱的真谛,本身比死亡更可怕,我想这便是那巨大悲怆的源头吧,安娜飞蛾扑火一般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只剩下眼睛里的无奈和绝望,爱比死更冷,便只能剩下悲怆回旋缠绕。所有人都经历着背叛,原谅,矛盾,抉择,所有人都在高贵都在不堪,无一人能逃脱。
安娜是个感性的女子,一个不甘被平庸无奇索然无味的生活磨平棱角的女子,在她嫁与长她二十岁的卡列尼的时候,悲剧便已然蛰伏在一片安然祥和里,在上层社会的舞会上,在乡间豪华的马车上,在圣彼得堡结冰的河面上,伺机而动。安娜是敢于并勇于追求真爱的,她需要的不是中规中矩的责任问候与淡然漠然的相敬如宾,不是一个整日沉浸在宗教中而对妻儿毫不关心的丈夫,于是安娜背着沉重的道德枷锁循着自我的人性抛夫弃子去追寻爱情,对丈夫的愧疚,对儿子的思念以及道德舆论的压力让安娜这个弱女子的每一步都走得举步维艰,这个时候,沃伦斯基是她的一切,是她所有的寄托和依靠,是她濒临崩溃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然而,沃伦斯基的选择,将安娜推向了万丈深渊。有人说所有的错都是安娜的,她不该嫁与卡列尼不该与沃伦斯基相爱,不该怀疑沃伦斯基,不该自己逼自己吸毒,可是,所有敢于向往和追求真爱的灵魂,都是无罪的,不是么?
灵魂的高贵与否,在于选择。
沃伦斯基是爱安娜的吧,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可是这个人还是无法抛却美好的前程,清白的声誉与高贵的身份地位,他不像安娜可以为了爱情什么都不顾什么都可以抛却,他想要开始一段感情尽管最初安娜百般推脱避让,可是一旦开始便陷在爱情与世俗的矛盾中无法自拔最终背叛安娜,他的选择让安娜进退维谷,并最终将她推上了绝境,他是痛苦的吧,因为毕竟有过真挚的爱恋,想要说他始乱终弃伪君子却也终是恨不起来,因为他的做法用现代的尺度衡量,似乎也是可以被理解的,然而,一个高贵的灵魂在做起诸如此类的选择题的时候,我想应该是可以用人性用生命去衡量吧,冲破道德世俗的枷锁需要绝非常人的勇气,可惜安娜没有选对那个人,她的选择,决绝浓烈像一团火焰,然而她选择的载体的灵魂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纯净高贵,那样无所畏惧,那样勇往直前,悲剧,是注定的。
人为什么活着,要怎样活着?
列文常常这样问,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要怎样活着,我想在旁观这一切之后,在列车上,在面对沃伦斯基的时候,他找到了答案:宽恕。宽恕自己宽恕别人,那是一个灵魂的高度,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我们不能怪任何人因为生活,情欲,真爱,道德,等等等等组成了一个迷宫,有人会被一辈子困在里面,无所谓时代,地域,种族,这样的故事会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域,任何一个种族中发生,面对这个关于人生的问题,列文也是困惑的,因为他同样是身在这个迷境中的,但是,在面对所有纠葛困惑追求伤害背叛逃离的时候,列文给出了一个高贵的态度,宽恕,在这里,托尔斯泰借助列文之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所以在看到最后沃伦斯基参军想要去赎罪的时候,有些惊讶,原本因果轮回的思维模式让我以为他的行为足以能让他有一个不能算好的下场,然而,他忏悔了,所以,所有人都被宽恕吧。
在迷宫中兜兜转转,在现实中浮浮沉沉,背叛逃离伤害本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就像前胸后背一样同样是生命力不可缺的,选择宽恕,宽恕别人宽恕自己,哪怕心字成灰,原谅自己原谅别人原谅世界。
幸福的人大抵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如是说。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997)

又名:浮世一生情 / 爱比恋更冷

上映日期:1997-04-04(美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苏菲·玛索 / 肖恩·宾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 米娅·科施娜 / 詹姆斯·福克斯 / 费奥纳·肖 / 

导演:伯纳德·罗斯 / 编剧: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安娜·卡列尼娜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