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的时候只记得演员都很用力,作为学习苏式画派,镜头里那种俄罗斯空气里的清冷记忆犹在。

故事。。。初看,空顶着一个“文豪名著”的巨大光环,充分说明贱人就是矫情的烂情。。。也许是那时上流社会流行的,阔太身边一定有几个男宠来崇拜鞍前马后,暧昧抑或被爱慕都是值得炫耀或茶余饭后的消遣,自信的天然化妆品。可惜这个叫安娜的美丽笨女人认真了,凡是一认真就输了全部。爱情与面包,自己做的选择所以结果自己尝。所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西方视角一向如此,爱情一定是和欲望胶着相辅相生的,而苏菲玛索这个玉女镜头前就一直是欲女,傲娇的美貌,体现也许是视觉上的情欲也许是心灵上的的渴望,闷骚在发酵的日趋锤炼的演技,所以不是演员导演工作人员的错。这婚外恋也太经不起推敲了吧。

安娜这懵懂的婚外情,廊桥遗梦的一叹三嗟也好,不是什么不怕被人唾弃,而是说,你爱得忘乎所以,等到真的选择和这个人重新盟誓又怎样,还不是一样会被生活的平淡打垮;没有理智的情欲,这和动物也什么区别?!!!不过一时贪欢罢了。也许爱别人与对象无关,只是自己波涛汹涌喷薄而发的渲泄,有没有想过你这是遇上感情老手,你不过是他战利品中的其中一个

中国明清也有不少这种冶志,因果报应,深陷其中自以为自己爱得越纯粹其实看客眼里越可悲,老翁用笔犀利而饱含悲悯,我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多年来,各位看官只看中那所谓荡气回肠的爱情,什么爱得轰轰烈烈死不足惜,狗屁!这是历史画卷啊。就像红楼,有人看爱情有人看矫情,有人看治家经济有人看历史民俗,看任何一篇名著也是一样,我不是说不可以看这段感情,褒扬抑或贬低抑或局限了其他人的感官。并非我本意,而是在此抒发我的视角,可能是忌惮的看,警句一般,汗毛倒竖。为什么很多演员不惜千夫所指要演坏人打磨自己演技,女星不惜扮丑甚至什么光头刀疤,是说即使臭皮囊如此不堪个人魅力灼灼其华。只有,各位青春期“少年不识愁滋味”,才挖空搜肠找一些描写贴近当时敏感内心的词汇,乖张繁致。等到人成熟见识或者经历,却五味杂陈,内心不愿为外人多提,尽说点云淡风轻的闲话,好比“天凉好个秋”。一块美玉,是欣赏它的光洁饱满还是眼中只盯着它的瑕玷,自然就是观众的选择了。

看完原著,一直想写一个关于渥生视角,想搭上阔太享受贵族生活,而又豪门梦碎,虽然努力往上爬却还是在最后忍不住恶毒谩骂的残酷版,多像司汤达笔下夹缝中求生存的于连。大师美玉当前我再说什么都实在太狗尾续貂。笑。直白的风格,直白一向都是凤凰传奇的歌词。

也许这才是生活的全部,需要大彻大悟。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997)

又名:浮世一生情 / 爱比恋更冷

上映日期:1997-04-04(美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苏菲·玛索 Sophie Marceau/肖恩·宾 Sean Bean/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red Molina/米娅·科施娜 Mia Kirshner/詹姆斯·福克斯 James Fox/费奥纳·肖 Fiona Shaw

导演: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编剧: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安娜·卡列尼娜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