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一场不知所起不知所终的迷信。
相遇的那一刻天雷勾地火,照亮人生所有的阴暗和不安,让人飞蛾扑火意乱情迷,直到,生活的平淡琐碎一点一滴将其慢慢浇熄。爱火有多炽烈,它燎原过后的一片灰烬就有多凄寒。
之所以说爱情是迷信,因为有那么一些人,相信一见钟情,相信爱情的发生都是在刹那间,即便不一定是在第一眼但一定在你看着他的某一眼。而所有不是这样发生的,不过是习惯和依赖,不配称之为爱情。我不知道这样称之为幸或不幸,但我始终是其中虔诚的信徒,无论我摔得多痛哭得多累爬起来依然祈祷下一次爱情来临,就算来得很迟,也能毫无畏惧地等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完全理解安娜的。可能有的人没看过《安娜·卡列尼娜》我就简单地用我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部长篇小说讲了什么。担心剧透或者已经看过的可忽略这一段,因为小说两条主线不好概述,只好取和女主有关的部分:
安娜是是圣彼得堡一位显赫官僚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在他哥哥出轨家庭危机后来到莫斯科试图挽救他哥哥的婚姻,在火车站的时候遇到了军官弗朗斯基,弗朗斯基高大英俊风流倜傥,深受上层社会女子的喜爱,但他在火车站看到黑色面纱下安娜的脸,就被安娜的美丽深深地吸引了。之后在舞会上就邀请了安娜跳舞,两人在舞池眉来眼去,这一切都被安娜嫂子的妹妹吉蒂看在眼里,吉蒂爱慕弗朗斯基已久,那天她原以为他会跟他求婚。安娜觉察到了吉蒂的不对劲,也觉得不能让自己陷入这种关系中,于是当晚就起身回圣彼得堡。途中她发现弗朗斯基跟她上了火车,她让他忘了他,他说怎么可能忘得了。于是,他辞了莫斯科的工作住在圣彼得堡,他参加了所有能见到安娜的社交活动,安娜几次拒绝后终于在一个寂寞的夜里终于压抑不住心中的欲火,写信告诉弗朗斯基可以见面。见面后可想而知,两个相爱的人情难自禁,一发不可收拾地陷入爱河。这件事很快被她丈夫知道了,但因为他漠不关心安娜只在意自己的仕途所以提出只要安娜断了往来可以既往不咎,安娜若不从便带走她最爱的儿子。但安娜依然控制不住自己,后来她怀了弗朗斯基的孩子,却不小心流产了,身体虚弱之时请求丈夫的原谅,他丈夫原谅了她也一并原谅了弗朗斯基,弗朗斯基羞愧难当,企图开枪自杀,未遂。而后两人私奔到意大利度过了三个月的二人世界,但弗朗斯基以这样的生活没有目标为由带着安娜回活了。回国后他们住在旅馆,安娜的亲朋好友都拒绝和她来往,令她感到屈辱,最让他痛苦的是她见不到自己的儿子,只在她儿子生日时偷偷见了他一面。而弗朗斯基重新在社交场上风生水起,又因为他经济仰仗自己母亲的缘故,听从了母亲的安排与一位贵族小姐来往密切,并对安娜越来越冷淡,几次次大吵更让安娜感到绝望。最后,她再也受不了这样的生活,穿上她那袭黑天鹅绒长裙,在呼啸而过的火车来临时卧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段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情也以安娜的死而告终。弗朗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前线作战,对生活毫无希望,但求一死。
说实话,我特别不习惯这种恢弘的悲壮,带有很强的时代感,充满了一种无力抗衡的无奈。特别是因为之前略看过小说,所以我是带着明知安娜最后卧轨这样的灰色眼镜去看的,看到一开始安娜说 我有不祥的预感 便知电影伏笔已埋下,也算是一开始就先给自己定了悲凉的基调。而名著翻拍难也是难在,大家都知道结局,却还是得拍出那种挣扎和必然,尤为困难。我承认这部翻拍我是冲着苏菲玛索去的,她无辜迷茫的眼神确实很大程度地诠释了安娜,算是让人很有带入感,也弥补了电影因为时间限制而节奏太快产生的情节空白。
并不是很推荐电影单纯从观赏角度来说的话,因为看完会难受。但如果从意义上来看,它对女性形象塑造的丰满程度,对女性地位的提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动荡的反映等等,虽然安娜的死着实让人心痛但是其批判现实主义性质的必然,作品也因此伟大。
最后送上影片最开始的一句话吧。
即便你不迷信爱情,我也希望你感受过那种欢愉和痛苦,让人活得真切。
而我也不过只是想在朝圣的途中,遇见另一个信徒罢了。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997)

又名:浮世一生情 / 爱比恋更冷

上映日期:1997-04-04(美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苏菲·玛索 / 肖恩·宾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 米娅·科施娜 / 詹姆斯·福克斯 / 费奥纳·肖 / 

导演:伯纳德·罗斯 / 编剧: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安娜·卡列尼娜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