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是武汉封城的日子。今天,纪录片《76天》限时对北美地区播放,片名的出处是封城的总天数。
故事拍摄于封城期间的四家武汉医院,串起了多个被疫情波及的家庭:产妇在临盆前检测出抗体阳性,女儿刚出生就要进新生儿监护;老夫妻两人同时住院,病情却轻重各异;老年患者精神不稳定,康复后家人没有第一时间选择接他回家;中年女子一觉醒来,老母亲已身体发凉,自己和老父亲也紧急入院;以及太多太多没有留下影像与声音,只留下身份证、手机、手镯、银行卡的一位位逝者。
影片的评价总体很积极,但褒贬不一:烂番茄打出了100%的满分,Metacritic评分85%,豆瓣8.2分,IMDB给了7.1分。无关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不同评分人的理由。给低分的人认为这部纪录片没有把一个故事讲好,平淡缺乏亮点,观影体验不佳;给高分的人认为这是疫情期间难得的一线资料,且故事时时流露出人性的光芒。
这种光芒折射自中西医疗价值观的不同。在美国,医务人员不大可能与患者建立起医患关系之外的羁绊。医生和护士面带职业笑容,与病人保持着职业的距离,进行着职业的操作。这就显得在疫情期间,武汉医院里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尤其珍贵。这当然包括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羁绊:在充气的手套上写下“早日康复”,用手机录下妻子的视频给另一间病房的丈夫看,为插管而不能言语的老人充当与家人对话的桥梁;也包括医务人员之间的羁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互相在防护服背后画画打气,互相协助与体谅,以及挥别时说好下次来武汉,一定请你吃热干面、豆皮和汤包。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西方所欠缺的。或许,也是他们在肆虐的疫情中所期盼的。
当然,纪录片本身的故事性确实有可以提高之处。挂着“76天”这个别具意义的片名,观影者总对故事有着更高的期待。如果要说一部记录武汉封城76天的纪录片长什么样子,它肯定不只是《76天》所呈现的那样。片中想说的故事很多,每一个都没有把故事的潜力给说透。不过也可以理解,拍摄被限定在医院,又是特殊时期,总有种种不便。与其说故事性是这部片子的硬伤,不如说是它的遗憾。
《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里说“去年,来自那座城市成了一种耻辱;现在则成了一种骄傲”。骄傲大可不必,但这段经历不应被忘记。应该会有其他纪录片来记录这独特的76天吧。或许每一部片子都有它的角度,也有它的不足。但融合在一起,这将是一段属于我们的重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