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oNoNos

吴皓陈玮曦共同执导的纪录片《76天》入选了202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名单。

这是自新冠病毒危机爆发以来,首部聚焦中国抗疫的纪录长片。本片于去年九月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在北美已经获得了相当多的好评。但是对于中国的观众,尤其是亲历疫情的每一个人来说,《76天》恐怕远不只是一部纪录片那么简单。

影片从第一帧画面、第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嚎“爸爸”开始,就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在武汉的一间医院里,一名医护工作者的父亲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

天人两隔,她试图看爸爸最后一眼,却被同事劝阻。一来新冠病人的遗体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必须特殊处理;再者,同事们需要她克制悲伤,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来——疫情当前,医院的人手实在是紧缺得不能再紧缺了。

“爸爸,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求求你们,让我看他最后一眼。”

悲痛欲绝的女儿蹒跚地追赶着遗体,流泪呼号。她只想要再听听爸爸唱歌,再见爸爸一面。

她和安慰她的同事都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镜和口罩,根本看不清身形面目,但那股绝望和痛苦却涌出银幕——只要一个镜头,《76天》就唤回了所有人对那个残酷春天的全部记忆。生者戚戚。

这是本片中为数不多的,对于死亡的直接叙述。

《76天》并没有全景式展现封城时期武汉的雄心,条件不允许,命题不可能。

影片的大部分素材,都是由《时尚先生Esquire》杂志的视频特稿记者陈玮曦和另一位匿名记者在武汉的四家医院拍摄的。影片中的许多影像,可以在该杂志于疫情期间发布的视频特辑《武汉·重症区六层》中找到来源。

整个拍摄跨度接近一个半月,实际在重症病房的拍摄有28天

后来,身在纽约的纪录片导演吴皓找到他们合作,《76天》一片的跨国制作才真正开始。

年关过后,临危请命的陈玮曦艰难赶到当时的武汉核心疫区,四处寻找采访拍摄机会。被多次拒绝之后,他才从武汉同济医院、红十字医院、省妇幼医院、协和医院这四处取得了拍摄许可。每天经过繁复的消毒防护准备之后,他才得以进入医院的重症病区拍摄四个小时。

因而,虽然本片名为“76天”,但纪实的内容并没有涵盖武汉整个封城时段,更像是从那近三个月中摘取了武汉一隅一些人的抗疫人生切片,试图打磨成一个开启集体回忆的楔子。

病房的人员构成非常简单,医护人员和患者。

本片从旁观者的视角,对这两个摩擦不断又紧密联结的群体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在本片的镜头中,有同时感染却被迫隔离在不同病房接受治疗的老夫妻,只能通过护士的传话互相关心;

有无症状感染的孕妇,带着孤独和对未知的恐惧即将临盆;

有患病之后被家人疏远的老者,终日在病房游荡,康复了也无法回家;

有无法获得床位的绝望患者,有口不能言、日益衰弱的重症患者,有阳性转阴、回家在望的痊愈者……

一个全家感染的中年女患者,在镜头前泣不成声:“妈妈在家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凉了。120说,我们来了也没有用,你没有床位,我们也只能把你放在医院门口。”

父亲的病情恶化,自己也感染病毒,她只能哽咽着安慰自己:“现在只能不想这些不开心的事情,把身体养好才对得起(已经死去的)妈妈。不开心的事情,等我回家了再谈。我只希望有接他(爸爸)回家的机会,保他的命,我就谢天谢地了。”

那些我们在微博和朋友圈里读到的人间悲剧,在重症病房,每天都在发生。

而本片中所有聚焦医护人员的片段,都成为了温暖的高光时刻。

他们劝慰哭泣的患者,在患者的胸前挂上写着“早日康复”的充气手套。他们为生活无法自理的病人擦拭面庞,给彼此的防护服袖口贴上胶带加强防护,有时忙碌疲惫到在病房一角坐着就睡着了……

来自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援鄂医护人员,和武汉本地的医务工作者团结在一起,并肩战斗在抗疫前线。

为了方便辨认,医生护士每个人的防护服上,都写着他们的城市、身份和名字。最可爱的白衣天使们还为彼此的防护服画上了可爱的小花,写上了“加油噢”等激励话语,甚至还有护士的防护服上写着:“地锅鸡我想你”。

他们不仅是生命与希望的守护者,更是逝者最后的陪伴。

红十字医院的护士长杨莉是本片中镜头最多的人,她不仅负责组织各种治疗抢救工作,还承担着处理逝者遗物、和家属交接的任务。

影片中,杨莉有许多个小盒子,里面装满了因新冠逝去的病人的遗物。她仔细地给每一个手机、每一张身份证、每一把钥匙消毒,放进一个又一个透明小塑料袋里,叹息着:“贫富贵贱都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

本片最为催泪的高潮时刻,也发生在杨莉身上。

她将一名老年女性逝者的遗物——一枚玉镯,按约定交还给逝者的女儿。交接结束之后,她带着遗憾和愧疚说:“对不起,我们真的尽力了,没能救回你的亲人。”

老太太的女儿紧握玉镯,哽咽呜咽。两个女性隔着医院的隔离栅栏,流着泪互相反复说“谢谢”和“对不起”。口罩遮住了她们的脸,悲戚终于迟钝而有力地击中了观众:生离死别,无能为力,那是我们永远无法忘记的痛。

镜头中甚至不需要死亡的在场,那些反复被一张张新闻图片、一条条绝望转发深描烙印的武汉记忆,足以让人痛彻心扉。

有些人永远留在了那个春天。

由于本片的拍摄条件十分有限、恶劣,实在做不到许多纪录片学者与观众苛求的冷静和客观,更由于其素材来源,许多片段带着明显的新闻性、视频感,并不完全符合大银幕影像的质感水平。

与今年其他的热门纪录片相比,《76天》显得那样粗糙、单薄,更被许多影评人诟病:毫无纪录片的技法可言,素材单一,场景静态,叙事可谓支离破碎。

可是那个真正的宏大叙事,在所有人的心里,早已经由成千上万的病痛、分离和死亡书写完成,无需一部电影徒劳尝试。

艰难纪实的《76天》绝不是学院鼓吹的“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其晃动的镜头、枯竭的素材背后正是同样疲惫、焦灼的创作者。 一样在这场蔓延至全球的瘟疫灾难中苦苦挣扎,实在无法苛求绝对的冷静客观。第一手、最前线的历史影像资料,已经是难得的珍贵。 第一手、最前线的历史影像资料,已经是难得的珍贵。

惨痛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武汉,更在后来的意大利、西班牙、纽约不断重现。时至今日,人类的这一场抗疫战斗还没有打赢。

我们并不需要一部电影一再提醒我们残酷的末日感,《76天》的小而细微,正是在论证: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珍惜,每一场死亡都值得哀悼。

《76天》的单薄和粗糙,和它所承载的巨大苦难,恰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具有极强的控诉力——这不是一些拍给武汉人、拍给中国人看的视频集结,而是一场面向全世界的生死游击纪实。

影片末尾,哀悼逝者的武汉鸣笛久久。城破了,城封了,城开了,如今的武汉,似乎再现繁华。



76天76 Days(2020)

上映日期:2020-09-14(多伦多电影节)片长:93分钟

主演:苏洁 / 杨莉 / 田定远 / 李青儿 / 

导演:吴皓 / 陈玮曦 / 

76天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