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在写什么

下午拉着东妹和我去看Paul, Apostle of Christ (我妈知道肯定很高兴,觉得说不定是块好土了)
看之前我又小心翼翼刷了下烂番茄,35%,前两天我看的时候是25%的评论员评价。
所以,我之前幻想的情节比如保罗在亚略巴古“经典”的preaching什么的,都不作期待了。
还有一个槽要吐,监狱长大人Mauritius的英文真的很难懂,想哭......

背景在AD67 罗马大火之后,保罗作为尼禄的escapegoat再度下在监狱,货真价实的罗马监狱。路加基本作为整个剧本的串联,在保罗,罗马基督徒群体,监狱长之间来回,这些画面基本撑起了整部戏。
开始不久有一个场景,讲到基督徒被挂在街上的柱子上焚烧,作为路灯来照亮罗马的大街小巷。中间镜头再次给到路加和一个正要被焚烧的人,说不出名字,却是自己曾帮助过的。百基拉和亚居拉带领的罗马基督徒社区,也一直在凄凄惨惨戚戚里反复。

我觉得阅读文字的“好处”就在这里,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理性地做analytical reading,Tunnel里面那些殉道者的名字,那些竞技场里的Games,都可以只是在死亡人数上添零而已,而且我对事件情节的想象,也可以停留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里。但当这些变成画面直接呈现在面前时,痛苦是真实可感的。但事实却是,尽管电影画面如何冲击我们的内心,尽管我们有再好的共情能力,这些感受和体会完全无法与那些真实经历这些逼迫的人们相比。因为没有真实地经历过这些痛苦,就无法真正体会有多苦痛。

看到电影结束的时候,我都没找到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什么,但这份痛苦肯定是其中之一。中间很多路加和保罗在监狱里的对话,穿插了使徒行传和保罗书信的内容,带给我很多感动。但其实不像是剧情和演技引出的,而是经文本身。而我自己对有些细节的处理也不完全赞同,比如Saul of Tarsus的过去一直在Paul the Apostle的脑海里,梦境里萦绕迂回。但对我而言是值得思考的新视角。(最近看NT Wright写的Paul A Biography,谈到我们该如何关切Saul of Tarsus, 如何去认识理解原先的扫罗,才能更好地认识在大马士革转变之后的保罗。一种正确回溯的重要性。我没有confirm Wright的所有观点,但我实在觉得他这本书好看。)

电影的节奏有一丝紧张感,但不快,我反倒还觉得很散,抓不住想表达什么,而且时长又短,两小时不到的电影现在真的不常见了。所以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进入结尾了。百基拉和亚居拉带领着剩下的罗马基督徒逃离,另一边,路加则跪在一旁哭泣,保罗和监狱长握腕作别,赴刑。最后的画面,保罗看见了同奔天路的众人,又看到耶稣基督向他们走来。镜头转回,特写保罗,定睛仰望他的救主。

观众席开始有人鼓掌,而我还在发呆,想着这电影到底在讲啥?直到我看到“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those who have been persecuted for their faith.” 期间有位brother高呼Jesus is the Lord. Amen! Hallelujah!...我当时想,美国教会可能也没Johnny Mac说的这么惨嘛。

这部电影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处在逼迫中的解决方式,倒是在中段提供了一些错误的方式。而最后保罗的赴死,大概是提供的一份注脚吧。NT Wright在书里区分Hope 和Optimism的时候,我觉得和这部电影的定调倒是惊人一致。

“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望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罗马书 8: 24 - 25.

使徒保罗Paul, Apostle of Christ(2018)

又名:保罗,基督使徒

上映日期:2018-03-23(美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吉姆·卡维泽 / 詹姆斯·福克纳 / 奥利维埃·马丁内斯 / 琼妮·威利 / 约翰·林奇 / 桥格斯·卡拉米霍斯 / 安东尼娅·坎贝尔-休斯 / 亚历桑德罗·斯佩尔杜蒂 / 曼努埃尔·考西 / 诺亚·亨特雷 / 杰·佩斯 / 

导演:安德鲁·海特 / 编剧:特伦斯·伯登 Terence Berden/安德鲁·海特 Andrew Hya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