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1-03-02)

神秘而抽象的未来是不可预见或先知的,当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死离别的时候,活着的人会以或该以怎样的方式从痛失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寻找到精神的寄托与慰藉继续生活下去,一直都是很多导演比较倾心与热衷的题材选择,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刻影片的内涵与主旨,更重要的是还能赋予活在当下的人更多关于人生的感悟和启迪,而对于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来说,无疑是种更为难得而真实的参考。

在电影《树》中就很内敛的呈现出了一个家庭在失去丈夫(父亲)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依靠与支柱后,以妻子和孩子们用不同的态度与方式摆脱这一悲痛事实的过程为切入点,为面对死去的人活着的人该如何活下去这一永久性的话题提供了深刻而常识性却又常被忽视的见解与观点。而导演在现实生活中与片中家庭所遭受到的不谋而合的悲痛经历,无意间又增加了更多片中深刻含义对于现实而言的说服力,同时也为影片披上了一层更加厚重的哀伤气息。

不记得去年是在哪里看过有关这部电影的不实报道,讲这是部带有浓厚魔幻色彩的电影,实则其实恰恰相反,虽说其中蕴含着一点幻想,却更像是自然而然很现实很合理的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和反应,整体看来这其实是部很现实主义的电影,就像片中令人赞叹的景致一样,澳大利亚温暖而迷人的风光,是那样的壮美辽阔,大麦黄的主色调带有一种很浓厚的秋意之气,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酷似农庄与乡村的惬意与自由,但随着剧情的发展,那一个个干枯荒芜的地面,以及因缺水而长出地面的硕大树根的特写镜头,又为这本质透着悲伤的故事增添了些许的哀愁与凄凉。

面对丈夫(父亲)突然的离去,悲苦与伤痛如同一颗无法承受的巨石积压在妻子和孩子们的心中,但每个人表现这种情绪的方式,以及经历命运残酷玩笑后选择以怎样的生活方式继续活着,却因不同年龄层与迥异性格的作祟而各不相同。刚开始妻子浑浑噩噩的过日子默默地的流泪沉静在悲痛欲绝中,后来慢慢地通过工作和恋情寻找到了些许的慰藉;看似无所谓的大儿子通过努力的学习和打工麻痹自己,以毫不在乎的态度掩饰内心的痛楚;神秘兮兮的二儿子沉迷于迷信;倔强执拗的小女儿把屋边的树当成是父亲的化身;古怪淘气的小儿子则选择了沉默。

而影片则把重点落在了小女儿的身上,对于小女儿来说父亲就是那棵树,她与它分享心事,把所有心爱的物品放在它身上,不知不觉中这颗古老而庞大的大树成为了她对于父亲爱的寄托与不愿直面与接受父亲逝世事实的逃避,慢慢地妻子也在女儿的感染下开始半信半疑的沉迷于丈夫化身为树这一虚无的幻想中,半夜对它诉说着自己的烦恼,更匪夷所思的是当树破屋而入时妻子依旧能安稳而习惯的依偎它而睡。而随着妻子新恋情的展开,以及大树因缺水而造成的巨大破坏下女儿的举动与妻子的反应则将“父(夫)即是树”这一看似可笑实则伤感而沉重的定论更加形象与强烈化,而她们对于丈夫(父亲)的那份深厚的爱意自然也就显得更加深刻了。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虽然女儿拼命捍卫住了树的存在,但最后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不仅将树连根拔起,还毁了他们的家,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却也因此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寄托与慰藉,那就是身边的家人。死者已逝,最重要是要珍惜眼前人,而不是一股脑的沉静在不切实际的留恋中。如影片中小女儿说的那样人可以选择开心的生活也可以选择悲伤的生活,同样的在面对残酷事实时,人也可以选择积极的理解与消极的理解。大树倒了以后,孩子们将它的残枝种入土中,也许多年以后它也能长成苍天大树将血脉传承下去,同样的孩子们的存在其实也可以被定义为父亲的另一种活着。而换个角度乐观积极的看,有时死亡并非是一种终结,而更像是活着的一种延续,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生活的方式,摆脱了残酷无常的现实,入住人们的心中,变成一种美好而永恒的存在。

树The Tree(2010)

又名:树欲静而心不息(港) / 树上的父亲(台)

上映日期:2010-08-11(法国)片长:100分钟

主演: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马尔顿·索克斯 Marton Csokas/阿登·杨 Aden Young/汤姆·拉塞尔/克里斯蒂安·拜尔斯 Christian Byers/Penne Hackforth-Jones/Arthur Dignam/Gillian Jones/摩根·戴维斯 Morgana Davies

导演:Julie Bertucelli编剧:Judy Pascoe/Julie Bertucelli/Elizabeth J. M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