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已经听过无数遍的大片,我对《公民凯恩》的总体评价是不过不失,略超期待。作为一部1941年的黑白老片子,无法期待它如现代片一样生动抓眼球,只能从剧情和编排去说,而这恰恰是在视觉效果尚不发达的年代里,本片做得非常好的部分,也可以作为所有电影的楷模(我一贯认为电影最重要的就是编剧)。

rosebud是小时候的雪橇吗?rosebud这个充满悬疑的词语在本片的最后才在熔炉里显现出来,无法辨认刻着它的是不是那只小时候凯恩玩过、并拿来打了他收养人的雪橇。我始终觉得卖的这个关子尽管颇具吸引力,最后的解释却不够有意义。

再看全剧最出彩的地方:通过对系列人物的访问(恰好是他生平中一一登场的每个人,因此前妻一开始酒醉撒泼,直到最后才圆回这个故事,因为她是时间轴上的最后一人),按时间顺序描绘出这个世纪枭雄、传媒大亨的形象——他的原型就是美国传媒大亨威廉·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赫氏古堡的主人。曾经经过此地因为时间关系无法参观,但略略看过本人的生平,是一个10多岁即随母亲学习了所有博雅知识、并旅居全世界的渊博之人。

他自1880年代打入美国传媒,自此逐渐兼容吞并整个美国传媒的大半江山,形成鲜明的个人特色,将花花公子等色情报刊主流化,这是电影里没有说到的。电影里讲的是另一方面,即他将小道消息扩大化,使传统高大上正经的严肃新闻办成了娱乐化、平民化的报纸。

其实电影人物原型赫斯特从来就不是个乖乖孩,他曾经屡次被逐出名校,包括在哈佛时办校报调侃学院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把名人们印在了尿壶上——而被开除出校。在看到这段历史时我非常喜欢这个人物,觉得他不惧权威,因而必能不拘一格。而在电影里,说了他和好友共同上过的学校,但并未演出这一段,是有点可惜,他自少年时代旅欧时就说要将罗浮宫买下来,将用所有的钱把所有喜欢的人买下来,这在电影里略略地体现在了他收集的雕塑然而也未有让人有印象的刻画,不过把所有他喜欢的人买下来,这个点拍得很好,就是他把对手《纪实报》的名笔都买了下来,还开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唱诵了自己的赞歌,这一节充分展示了赫斯特过硬的手腕。

他是个桀骜不驯的人物,性格过硬:一开始用雪橇打了他的收养人、在可望继承整个财团霸业时选择了只要办报,并且要每年100万地亏下去——“即便这样您的资产也足以让它亏个60年呢”,他满不在乎地对收养人笑说;在原配夫人和竞选对手发现了他的歌手情人,并威胁他退出竞选时,他选择留在情人处,并发誓要对竞选对手煎皮拆骨,而毫不退缩;情人后来成为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他宁愿让没有天分的她唱着举世唾弃的歌,也不愿对自己的眼光和歌手的才华认输。直到最后,歌手终于扛不住精神崩溃了,他才让她歇唱。

我极其欣赏和羡慕这样的人物。举世摧之而不加沮,说的就是他。他有自己极其顽固的执念,只能是世界对我妥协,而不能让我对世界妥协。只能是我去征服世界,而非世界把我改造。不在乎声名,所以甘冒被对手诋毁的风险,也不愿因为保全了名声而夹着尾巴做人。周围那些非议他的人,又有几个做到了他那样的事情?尤其是那个写剧评到一半就睡着了的老朋友。他们说凯恩(赫斯特)心里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只能以他的骄傲为标杆行事,如果没有这样坚强的心智,也不会有完整无损的人格。他们每个人固然有各自的牢骚,然而凯恩(赫斯特)有足够的任性无视他们的看法。而他的思想尽管是强势的,却并不是邪恶的。他曾在1934年世界大战时访问希特勒,希特勒当时问他:“为什么美国不能理解我们?”赫斯特回答他:“因为美国信奉民主,而你们只有专制”。我想这样的价值观是无害于世界的。既然他是天才,你们还是从了吧。

整部戏最有趣的一句话是当歌手妻子被声乐老师嫌弃时,凯恩鼓励老婆,并对声乐老师说:I’m the authority on what people will think.我想给他再补充一句话,就是:and I find out that 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it is don't give a damn to what people will think.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

又名:大国民(港/台)

上映日期:1941-09-05(美国)片长:119分钟

主演:Orson Welles/Joseph Cotten/Dorothy Comingore/Agnes Moorehead

导演:Orson Welles编剧:Herman J. Mankiewicz/Orson Welles

公民凯恩相关影评

狮子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