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拳击片的故事模式都可以分为两部分:“拳击台上”和“拳击台下”。拳手在拳击台上你死我活,在拳击台下养家糊口,两者的结合共同诠释出影片想要表达的内涵。想必大部分人对此并无异议,至少这个简单明了的切入点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和分析拳击片《洛奇》。
《洛奇》是如此地“典型”,以至于它经常被误认为是拳击片的类型开创者。它是头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拳击片,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这种误解。事实上,早在1976年《洛奇》上映之前,已有不少影片为拳击片类型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例如1932年的奥斯卡最佳剧本和最佳男演员奖,便颁给了一部讲述退役拳击手落魄生活的影片——《舐犊情深》。此后又有《出卖灵肉的人》(1948)、《夺得锦标归》(1950)和《回头是岸》(1957)等影片相继获得过奥斯卡的一些奖项。
这些“前辈”中,对《洛奇》影响最深的或许是《回头是岸》。该片是保罗·纽曼的成名作,但更重要的,它是美国拳王洛基·马西安诺(Rocky Marciano)的传记电影。对于马西安诺,细心的观众一定不会陌生,因为他的海报两次出现在《洛奇》片中。
马西安诺是1952年到1956年间的世界重量级拳王,也是拳击史上唯一一位生涯全胜的世界重量级拳王。他从社会底层一步步打拼到职业拳坛的顶峰,生涯战绩49胜0败0平手,难怪乎史泰龙在创作剧本时会以马西安诺的名字“Rocky”来为他的故事主角命名。
前面提到,《洛奇》是一部十分“典型”的拳击片。它完善和开拓了拳击片这一类型领域,并成为后来者纷纷效仿或力求超越的经典。它的典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叙事模式和人物形象,我们多多少少都能在之后的体育类型片中发现《洛奇》的影子。
虽然拳击是它的招牌卖点,但《洛奇》对拳击场面,也就是“拳击台上”的表现是较为克制的——开头一场拳击是对人物背景的勾勒,结尾一场拳击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暴力场面。相反,影片花费了大半篇幅去铺叙洛奇在“拳击台下”的经历和境遇。
不得不说《洛奇》的这种克制是难能可贵的,它选择用细腻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观众,这可比简单乏味的视觉刺激有效多了。换句话说,真正使得拳击片成为电影的,不是“拳击台上”那几分钟,而是“拳击台下”那十几年。没有了铺垫,拳击片与比赛录像还有什么区别呢?
拳击片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的“象征性”:最后对决,万众瞩目,出拳重创,鼻青脸肿,绝地反击,血脉贲张……与其说拳手是为比赛而战,不如说他是为生活而战。拳手击倒的既是台上的对手,又是心中的障碍,他既赢得了一场比赛,又证明了人生价值。
从这一点上来说,《洛奇》为拳击片发明了一个公式模板。一方面,这个公式中必定要有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斗;另一方面,为了让观众明白这场决斗对于人物的意义,公式中又必须在决斗前插入对人物身世的铺叙。拳击片=铺叙+决斗,《洛奇》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
公式并不足以成就一部伟大的影片,我们还必须为故事注入个性。放到拳击片中来说便是,影片必须考虑,决斗最终的结果除了胜负,对人物还有什么特殊意义?是赢得爱情,还是报仇雪恨,抑或其他?不同的回答使得影片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史泰龙的回答是,证明自己。
很多人据此认为《洛奇》诠释了“美国梦”的精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影片中,因对手缺席而一筹莫展之际,阿波罗·奎迪提议从本地的无名小卒中挑选一个与他对决。对此,经纪人评论道:“这种做法非常‘美国’”,而奎迪马上反驳,“不,是非常‘聪明’。”
奎迪倾向于将这场拳赛视为刷热度的表演和作秀,“美国梦”只是他玩弄大众的花招。洛奇明白自己毫无胜算,然而他却接受了比赛邀请。比起奎迪所谓的“美国梦”,洛奇的选择更符合70年代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实际上,《洛奇》是在挑战和颠覆“美国梦”的泡影。
拜菲茨杰拉德所赐,早期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国梦”已经随黛西家码头上那盏绿灯渐行渐远了。70年代的美国公众经历了越战、经济下行、水门事件等一系列危机,主流意识形态是消极和多疑的,改变世界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公众更希望能抵制外界对自我的消极影响。
洛奇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的缩影。这个落魄拳手没受多少正规训练,年龄不小了,身体机能开始衰退,拼死拼活地在台上卖命,赢了统共几十块钱,下来还得听举办方唠叨要扣多少税。他默不作声地接受了生活的打压,但心中总是有一股不肯低头的劲儿。
洛奇的人生就是一滩烂泥,而他就在烂泥里摸爬滚打,总没有个出头的日子。好在他某天脑洞大开,给自己起了个洋气的绰号“意大利牡马”,又好巧不巧地给奎迪一眼相中了。你以为这家伙从此就要时来运转,然而实际上不过去给人家跑个龙套。
就像海报上说的那样,洛奇的一生只有这一次机会,而这机会还是毫无胜算。依“美国梦”的标准,这样的赛不比也罢,比了反倒是丢人现眼。但我们的洛奇不挑拣,生活没给他挑拣的机会。你要问他为什么?他大概会告诉你,因为心里堵得慌。
吃穿不如人没关系,馒头管饱;没房没车子不着急,露营也罢;就连没老婆都可以忍,单单忍不了一件事,自我怀疑。落魄迷茫的人都这样,没人教教他路该怎么走,没人评价他做得怎么样,没人告诉他这么做值不值。所以,洛奇别的不要,就要一个证明:
“我以前把拳击当头等大事,但现在不这样了。我所要的就是一个证明,证明我不只是一个街头混混,证明我有能力做一个合格的拳手……我所要的只是能站到最后,这样,当比赛结束的钟声响起时,我就会在我这一辈子里头一回知道,我跟街上那些混混不一样。”
你知道最动人的地方在哪里么?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这话是从洛奇嘴里说出来的,就好像是史泰龙自己说出来的一样。史泰龙的演艺生涯很少能跳脱出《洛奇》系列和《第一滴血》系列,因为他一直都以本来面目示人,他扮演不了别的角色,除了他自己。
29岁的史泰龙拿着自己写的剧本,吭哧吭哧跑遍了整个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吃了无数的闭门羹,你猜他会说什么?
本文完 | 作者:E3F058@豆瓣@知乎 | 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For M.

洛奇Rocky(1976)

又名:洛基

上映日期:1976-12-03(美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Sylvester Stallone/Talia Shire/Burt Young/Carl Weathers/Burgess Meredith

导演:John G. Avildsen编剧:Sylvester Stallone

洛奇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