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装马靠鞍,这是句道理直白的老话。穿什么,决定别人如何看待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我们的个人身份。
我不敢说非常擅长买衣服,但我觉得自己审美尚可,至少在发掘质优价廉基本款的这件事上,我曾钻研出一些路数,可能这是水瓶座爱琢磨的天性使然,读研的时候,优衣库的官方网店还没开,我就已经开始在淘宝上以白菜价收UT和基本的卫衣外套合作款了;海淘转运尚未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就帮自己和朋友在外贸店里淘到过300块出头的J.Crew未剪标羊毛大衣。我还一度总结出许多淘宝经验,比如,买针织衫和牛仔裤看中山、茂名和东莞;买MUJI看嘉兴、湖州;买床单被罩看南通,买户外买跑鞋看青岛等等,这些都是大品牌曾在中国设立代工厂的地方。现在,随着代工厂向海外转,这些路数基本上在淘宝已经行不通了,我也过了那个囊中十分羞涩,能花大把闲暇时间琢磨如何花小钱取悦自己的年纪,有些衣服,也不可能再随随便便套上身了。
可是我的购买行为随之变少了么?并没有。否则也不会出现今年年初发向飞蚂蚁的那两箱衣物了。
当我希望自己能过一种节制和个人风格兼具的生活之时,我习惯性地找了许多书和片子来做理论支撑。其中,就有露西·西格尔( Lucy Siegle)的《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
当年买这本书时,我以为它是讲“怎么穿得更有品位、更好看”,读过之后我发现,原来这是本硬核环保读物。它的议题与快时尚的产生、全球化下的劳工阶层、以及时尚产业对农业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相关。这本书的封底和豆瓣页面上,有人提到了一部名为《真实的成本》(The True Cost)的纪录片,这部1小时30分钟的纪录片,以一种非常尖锐有力的方式叩痛了我。
这里说的仍旧是跟衣服有关的故事,其中也有对露西·希格尔的采访,它牵扯到衣服,做衣服的人,和整个服装产业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人类的贪婪和胆怯、行业的威权和贫瘠、世界的复杂和简单,都在其中。
1
全球化下的时尚产业和“血汗工厂”
1960年代的美国,85%的衣服是本土制造,在现在,这个数字缩减到了3%。97%的制造业被外包到了发展中国家。在行业巨头的描绘下,全球化带来的是美好的生活: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可以享受质优价廉的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获取了吃饱喝足的劳动机会。然而,很多人都在故意忽略事实的真相:时尚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全球化,催生出更多的血汗工厂。
时尚产业是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也是全球化产业的典型代表。这意味着所有商品生产的需要都可以被外包到廉价的经济系统中,尤其是工人工资能被压缩到极低的地方。产业链中最顶端的人可以任意选择物品的生产所在地。所以,像H&M、ZARA、Uniqlo等快销品牌的生产地大多是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人工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快销时尚要求批量化生产,要的是高效率,因为不能如期完成订单的新单品,就会随着时尚风潮的褪去,迅速沦为明日的打折货。这对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服装生产加工业的工厂主来说,他们只能尽一切可能满足要求,降低生产成本,如果不能把成本价从5美元降到4美元,就拿不到订单。而每一次的抉择,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在努力谋求生存的机会。当价格降到不能再降的时候,会出现三种可能:原材料价格上涨;工厂倒闭,工人偷工减料,无视安全展开生产。
而所有的代价,最终都会由工资拿得最少的人来承担。
于是有了孟加拉达卡的八层危楼垮塌,它一次性夺取的是931个日薪只有2美元的服装工人的性命,于是有了每年层出不穷的服装厂失火和生产事故,而在这之上的,是全球服装业一年3万亿的利润。
片中采访了一位在孟加拉达卡的服装女工,23岁的她独自带着孩子在工厂做工,刚刚来到达卡的时候,她住在姑姑家,月薪只有10美元,如今,她的日薪是3美元, 为争取平均工资的提高,她曾作为工人代表和工厂主谈判,换来的却是工厂主的毒打和解雇。在达卡,人没有集体权利,没有工会,没有妇女保障权益,也没有养老金,只有最低工资线和最廉价的人工。
片中,露西·西格尔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时尚产业,不能在保证人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再同时创造巨大的利润?
导演试图用这个片子来寻找答案,我不觉得他能找到,这个是一个过于庞大的议题,但是我们总能通过一些现象,去想想自己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不做些什么。

2
你身上的棉,你穿的皮革,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和原本鲜活的土地
纪录片中,导演采访到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位有机棉农场主。在这里,360万英亩的棉花田中,80%的棉花是转基因棉花。这里采取的现代化的集约型种植,统一除草、收割,飞机播撒农药。种植棉花的农场主说,这种种植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没有人知道,它会有什么确切的影响。
创建于1901年的孟山都(Monsanto)最初以化工业站稳脚跟,在越战期间因臭名昭著的“橙剂”事件为人所知。1970年代,公司业务由化工领域转为生物科技领域,通过自身科研经费的强力投入,对其他种子公司的收购和兼并,以及和其他粮食巨头的结盟,在2005年,孟山都已经控制了全球谷物与蔬菜种子23%到41%的份额,由公司自行研发的基因技术已经迅速渗透到全球种植的每一种农作物之中。
我们来看看,孟山都在印度做了些什么?
产棉大国印度从孟山都公司引进了一种名为Bt棉的转基因棉花,Bt棉的基因被细菌改变,产生出一种可对抗棉铃虫虫害的毒素,2002年之后,印度花费了许多周折,终于成功地将Bt棉进行了商业化种植。
在印度的旁遮普,棉花种植区的农民从孟山都购进BT种子种植以替代本地棉种,到了2012年的时候,印度全国92%的棉田都已种上Bt棉,孟山都也以此垄断了印度的种子行业。然而随着时间推移,Bt棉的抗虫害能力逐渐减弱,地力也因为农药的过量使用透支了,转基因棉花没有繁殖能力,当地农民既需要负债来卖种子,也需要负债买农药和化肥来杀虫。越耕种,越贫穷。那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那一天到来,他们能怎么办?
“他们会走到自己的田地间,喝掉一小瓶农药自杀。”
过去的15年里,有近25万印度农民自杀,因为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或因为生活维艰。
农药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旁遮普的村子里,农药对土地、水源带来的影响,是造成大量的新生儿缺陷、癌症以及精神疾病。一个村子里,至少60个新生儿智力缺陷。
还有皮革。80%的皮革都采用铬进行鞣制,目的是使皮革制品有更好的强度、手感、耐湿热稳定性和弹性,因为快时尚对于廉价皮革的需求,导致印度坎普尔地区的皮革加工厂超标排放六价铬,对本地的生活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使这里成为皮肤病、肝胆癌症的高发地区。
对孟山都这样的垄断型公司来讲,无论怎样的结局,都是Win;而对农民个人、对自然而言,却要面对永远的失去。
回到德克萨斯种植有机棉的女农场主的讲述,她和丈夫,祖上开始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从事棉花种植。她的丈夫47岁时罹患癌症去世,医生告诉他,只有长期接触棉花化学物及农药的人会长那样的肿瘤。她说,从那时起,种植有机棉花对她而言就不再是一种选择了。

3
或许,我们可以在消费之前,先想想衣物背后人手的温度
美国主持人Stephen Colbert曾在他的节目《深夜秀》上这样吐槽一年一度的黑色星期五:
美国的营销商把商品简单粗暴地分为两种:一种是能“用”的,一种能“用完”的。所谓“消费者理论",就是要把人们观念里,原本是“能用的”东西,变成“能用完”的东西。在这个典型的消费社会里,所有的媒体、商人都在暗示人们需要通过消费获得快乐。久而久之,越焦虑,越想买,好像不断的购买,成为生命中的问题得以解决的唯一方式。
在时尚之都米兰,导演采访了一位时尚从业者。说起消费行为和观念的变化,他说,你会发现人们真正生活中需要的东西:车、房子、教育资源越来越贵,随之而来的是中产阶级的消失,贫困的隐形化,以及人群中越来越凸显的“口红效应”:一些时尚博主和网红在Youtbe等视频网站和APP上晒单,拍商品,花几美元在HM、F21买一堆可能完全不会穿的T恤,完全不需要思考。
人们消费之后的战利品都去了哪儿?每年,仅从美国产出超过1.1亿吨的布类垃圾,其中大部分不可被自然分解。这些二手旧衣,被倾倒至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比如海地。在这里已经没有人去学裁缝手艺了,随之而来的是纺织等相关行业工人的失业和工厂倒闭,人们的态度如何呢,不是看不见,就是选择视而不见。
更多时候,价值的衡量,仅在看到产品出厂的一瞬间。人们衡量的只有交易部分的价格。然而却不会考虑到自然经济的部分和社会经济的部分。没有人甘于承受无保障、无尊严的工作。当柬埔寨的服装工人为了将60美元的最低工资提高到160美元而罢工,却被警察殴打致死在街头的时候,服装业的资本家们在做什么?他们承诺的提高最低工资和待遇,是不是只是一句空话呢?同样,作为在这个全球链条、作为作为消费者的我们,确实应该让购买的行为,变得更慎重一点。这倒不是说要让你放弃消费的乐趣,但在面对一件新衣产生消费冲动的时候,或许我们确实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们购买的衣物,是从哪里来的?”
美和自我,不应该是通过付出谁的生命代价换来的。我们理应记得,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件衣服,都有着人双手触摸过的温度。
中文字幕版全片在此,诚意推荐。至少,它改变了我的一些对衣物的认识和态度。
一些我想到的,可做的事情
买衣服时,尽可能选择天然材质、不买合成化纤,选择耐用的基本款;

真的没必要所有东西都买新的;
将衣物维持在一定的数量,保持有进有出;
尽可能选择非快销品牌,在个人可承受的价格范围内支持公平贸易产品;
个人衣物的回收,有些天然材质的可改造为日用清洁品,进行二次利用;
如需捐赠,选择靠谱的回收机构(我目前的选择是飞蚂蚁),捐之前一定清洗干净,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真的,健身让你穿啥都能比胖的时候好看,好不好看不在于买了多少衣服。

希望涓滴意念,能让世界变好一点点。

真正的成本The True Cost(2015)

又名:時尚代價

上映日期:2015-05-29(美国)片长:92分钟

主演:利维亚·吉吉丽 / Stella McCartney / 

导演:Andrew Morgan / 编剧:Andrew Morgan

真正的成本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