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处女作,其实我认为再提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已经是在老调重弹,而这部片远没有《十诫》有名气,究其被冷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仅仅因为它讲工厂的事,就已经认为影片肯定好不到哪去。
我看电影最舒服的感觉是在没有任何期待的情况下看一部电影,不用辛苦等待,不用考虑时间,如果觉得不好马上可以关掉,你不知道这部电影将会给你带来什么,虽然没有什么期望,但这种未知仍是一种冒险,赌注往往是你生命中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或者更长一些,当然一般情况下我还浪费得起。我经历过很多这样的冒险,但几乎从来没有半途离开过,我对无论什么样的电影似乎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耐心和宽容(当然,那种烂得让人想哭的影片除外,要不真对不起生命),或许也可能仅仅是喜欢这种把一部电影看完的感觉。
现在我可以老实的告诉大家,《生命的烙印》是部平淡得接近平庸的电影,极像我国80电影年代那种以工厂改革为内容的电影,不新奇,不古怪,手法平常,表演平淡,人物接近无趣乏味,在现在看来由内到外都是一种陈旧气,而它原本的片名也没有“生命的烙印”这么动人带有人生哲理的诗意,而是简单的叫做《伤疤》(Blizna),影片无论从内容还是主题都与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那些探讨生命本质的作品差别甚大。
故事的发生地是一个陈旧、被遗弃的城市,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贫困中,市里的领导争取到了一个建造一家大型肥料厂的机会,这样就能给城里那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提供工作,他们也好向上头邀功,但代价是必须砍伐大片森林和推到一些居民住房,无论如何,工程终于上马了,请来了原住本市的工程师史蒂芬来当工厂领导。史蒂芬任劳任怨,一边他得应付那些心怀叵测的政客,一边还得面对那些怀疑他的民众们,此外,他的老婆拒绝与他同来这座城市,他的女儿不愿听他的劝告,而他对以前的情敌现在的部下则一直耿耿于怀……最后工厂建成了,但史蒂芬却认为自己最初的选择是错误的,他根本不应该来到这个城市,他根本就无法改变什么,一直以来他只是颗被利用的棋子,用过之后,就可以被丢掉了……
当然,我可以很让人信服地替这部电影解释片名为什么叫“伤疤”,它的巧妙之处,延伸出无数深刻的含义,并编造出它并不明显的出众之处,但首先我觉得这么做对不起我自己,第二对不起基耶斯洛夫斯基,他或许根本没想那么多,这只是一出我们见惯了的揭露政治丑态的讽刺剧,它带有纪实风格,充满了基耶斯洛夫斯基早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他一直保持的悲观情绪。这样的电影只能加重一点我们对人生的固有看法或引起我们反感而已。
想起我为本片消耗的114分钟,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这是因为那场领导与群众的辩论大会的戏中,那些激愤的居民们的发言镜头真实的令人感动,这是片中最好的部分,虽然每个人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其中蕴藏的力量却在顷刻间喷薄而出,令主角们都黯然失色。有了这个片段,我已经觉得并没有浪费时间,即使其他部分对我而言都毫无意义。如果我要求我所看到的每一秒钟都要有重大意义,那么看电影将是件痛苦的事。有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区别好电影和差电影,毕竟我所谓的观影经验根本不足挂齿。但在我眼里,没有比真诚讲老百姓故事的电影更好的电影了,即使它只能加重一点我对人生某方面的感受,就像这部《生命的烙印》或者是《伤疤》轻轻地给我打下了生命的烙印或者是留下伤疤一样。

生命的烙印Blizna(1976)

又名:疤 / 伤痕 / The Scar

上映日期:1976-12-06片长:112分钟

主演:弗朗齐歇克·皮耶奇卡 / 马里乌什·德莫霍夫斯基 / 耶日·斯图尔 / 扬·斯科特尼茨基 / 斯坦尼斯瓦夫·伊加尔 /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 编剧:Krzysztof Kieslowski/Romualda Ka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