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电影中的“小男大女”模式,男主角的成长通常是经由“得不到”而实现的,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真爱伴我行》,其区别仅在于前者由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所造成的生之质疑(亦为性之质疑)而导向幻灭;后者由其对生活的坚韧,对性欢愉的肯定而导向升华。
《教室别恋》更进一步,通过“围城”般的二律背反推出一个由得到走向痛苦,由放弃终至成长的青春故事。这部影片亦让我们想起《毕业生》中的类似模式:男主角最终放弃“大女”而选择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姑娘,放弃纯性的诱惑与恋母情结(如果一定要这么说的话),寻找真爱。
而《教》片中师生恋的对手戏更加清晰地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情欲启蒙中“小男大女”双方的角色定位。在这场情事中,史迪从一个主动的捕猎者渐渐转变为一件被动(甚至是被玩弄)的猎物。
由此,“小男大女”所具有的另一层暖昧身影已呼之欲出:在男性中心社会中性事主动权的错置。小男VS.大女,女性力量借此获得一种绝对的优势及对男性俯视、教导的视角。两性平衡的打破及性权利的倒放,由此获得一种文化上的张力——在通常的文化状态中,男人当然是性事的进攻者、发起人,但在Boy to man的艰难历程中女性却始终充当着导师与动因的双重角色,某种程度上讲,性权利原在女性一方。
另一方面,“得到”本身亦意味着“实现的幻灭”。正如影片中史迪听到同学们“性”趣盎然的讨论人一天的八次性交时,非常疲惫而老练的讽刺说:“人不是兔子,你不可能一天干那么多次。”其了然与轻视的态度慕然间解构了隐匿于男孩子之间的对于性行为的神话状态。就大多数的男孩而言,性永远具有其宗教般的神秘吸引,而一旦还原其日常的琐屑、生物状态,神话崩解,男人的成长便随之完成。

教室别恋Lust och fägring stor(1995)

又名:所有的一切都合理 / All Things Fair

上映日期:1995-11-03(瑞典) / 1996-01-19(丹麦)片长:130分钟

主演:约翰·维德伯格 / 马莉卡·拉格尔克朗斯 / 托马斯·冯·布罗姆森 / 卡琳·胡尔特 / 尼娜·贡克 / 伯恩·谢尔曼 / 肯内特·米尔多夫 / 西格·塞德隆德 / 乔治·比塞特 / 佩尔·奥洛夫·伯耶松 / 莫妮卡·斯滕贝克 / 芒努斯·安德松 / 米卡埃尔·本特松 / 佩卡·奥尔斯泰特 / 霍坎·安德松 / 比约恩·贝里斯特伦 / 弗里达法瑞尔 / 托马茨·兰斯米尔 / 

导演:波·维德伯格 / 编剧:波·维德伯格 Bo Widerberg

教室别恋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