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佳作,表现手法很有张力,诠释非常精确,对本质高度抽象,表达十分到位。 杨·史云梅耶可以称得上是符号学的大师了。

一、
我们的生活中,不同个体进行对话,往往带有自己的观点、逻辑、概念和思维方式,应该说差异非常明显。而通过深入沟通,这些差异一般都会逐渐渗透、相互融合。我的观点不对,我就抛弃它;他的观点正确我就吸收它;我们的观点各占五成道理那我们就取长补短;大家在情理上四六开,那就综合大家的说法妥协而为之。人类最深入最彻底的沟通往往都是如此。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流之后就会得到两种思想。深入沟通的结果就是大家相互影响,相互改变,最后取得一致(分歧还是共识,都可以是一致结果)。
影片第一部分用厨房用具、蔬果和文具的相互攻击、改变和融合等过程,完美抽象出了深入沟通的精髓。看似激烈混乱的沟通过程,逐渐融合的迹象,最终达成一致的结果。这对日常生活中的理性对话诠释得非常准确,描述了人类最有效果的一种沟通状态。

注意这里说的是最有效果的沟通,而不是最有效率的沟通。有效果的沟通可以是思维方式、观点、逻辑、甚至语言都不一致的人达成的。这需要沟通者的诚意、理性和耐心。譬如学术交流、辩论、外交等等,都是这种类型的典型。
很多跨度大的沟通都是费劲的活,但是却是件伟大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到的。相对于第一类沟通,后面两类对话就比较常见了。许多人说了一辈子的话,但也未必做过接近第一种类型的对话。

二、
第二部分表达的是感性对话。感性的对话,规则并不具备一致性。可以水乳交融,也可以因为一定点事情就翻脸。
这一段的符号化程度其实并不是非常高。我认为这一段的存在倒是有点影响短片的艺术水准。

三、
如果生活中都能像第一部分表现的那样,那就完美了,但是不是所有的沟通都能达到深入的阶段,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鸡跟鸭讲、没效率更没效果的情况。第三部分表现是真实的对话。生活中搭调与不搭调的问题,展示无疑。搭调了可以一切顺利,不搭调了就浪费力气。生活不就是如此么。


四、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类和第三类对话,笔者对其深有体会。
第二类和第三类沟通广泛存在。而第一类沟通的出现,就很挑人。
譬如QQ群里,半数以上的对话是第三类对话。另外,半数以上的人是习惯做第三类对话的人。一般人看对话不搭调,就不深入研究了。他们对第一类对话没有兴趣、或者是觉得这样沟通太累,所以很多时候不会产生第一类沟通。笔者经常碰到和第三类人做第一类沟通的尝试,然后被第三类人果断踢掉。呵呵,这就是生活的现实~~
笔者看了一下豆瓣上其他评论,很多评论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切入点都不对,添油加醋衍生出很多其他内容,实际上都和短片关系不大。短片讲的东西非常纯粹,就是对话的类型,没有其他的。
可能是大部分人平时较少遇接触第一类型的对话,缺乏感性认识,开篇就误解了这段抽象度极高的内容。

应该说本篇最成功的是第一段,符号选择很成功,抽象度十分高,表达也非常准确。

对话的维度Možnosti dialogu(1982)

又名:对话的面向 / 对话的尺度 / 对话的可能性 / Dimensions of Dialogue

上映日期:1982片长:12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杨·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编剧:杨·史云梅耶

对话的维度相关影评

Koppe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