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以为par1是指,人的第一需求为果腹(体现为果蔬等各类食物),人得以果腹后去创造工具改造世界(体现为刀叉等各种工具),创造出的工具最后有赖于人的知识为己用(体现为各种书具),最后“生产”出的三类人 分别指代农民(农耕文明)、工人(工业文明)以及知识分子(信息文明),三种人相互纠缠,相互吞并,也即三种文明相互包含,相互斗争,最终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人”,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而part2,是比较好理解的部分,一对男女产生了爱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最后却因共同创造的新“生命”导致彼此之间心生罅隙,最后反目成仇。在这里我且认为,那一团多出来的物什,除了代表孩子之外,应该还代表着二人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及冲突。
对part3,一开始我产生了误解,以为是part2的延续,两个人代表着迟暮之年的老人,一开始彼此还能正常交流,随着时光的流逝,两个人老态尽显,已无法对彼此发出的信号做出正确的反应,最后在生活的折辱中等待生命的终结。可后来发现,最后这一部分想要表达的思想,正好与片名“对话的维度”相呼应,两个人一开始理解了彼此话中的含义,因此能够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同时也维持了两人正常的生活(没有产生裂痕)。而后来的第二第三第多次,两人似乎曲解或误解了对方话里的含义,这时就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所有东西一团糟不说,两人的脸上也出现了裂痕,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我认为这裂痕一方面代表着两人关系的破裂,另一方面代表着对生活、对自己的不良影响。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两人交换物品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情况变的越来越糟,这也许代表着,在两人对话交谈的过程中,当双方都意识到自己的意思无法被对方理解时,更倾向于急迫的将自己的本意告知对方,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事情变的越来越糟,并没有任何好转。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两滩烂泥,再也无法进行任何的表达(这里也许是因为疲累或是自己对交流产生了抗拒)。
这只是鄙人第一次观影的拙见,如果有任何其他的观点,欢迎讨论。

对话的维度Možnosti dialogu(1982)

又名:对话的面向 / 对话的尺度 / 对话的可能性 / Dimensions of Dialogue

上映日期:1982片长:12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杨·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编剧:杨·史云梅耶

对话的维度相关影评

Koppe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