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缘起。下决心刷此长片,一半因为缺爷,据说当时缺爷接到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时特别高兴,因为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无上殊荣。另一半因为《狮子王》。近期又重看了这个动画版的《王子复仇记》,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时,内心不禁有个疑问,跟现代的悬疑、剧情、惊悚片相比,这实在是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故事,但无数导演、演员把以此为蓝本,无数次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哈姆雷特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2. 记忆。作为一部舞台剧,它高级、华丽、暗黑、哥特。台词是原原本本的莎士比亚,那些从小在书里,在黑板上学过的经典台词,就那么不经意间,一句一句的由角色讲出。
"To be or not to be , It's the question ."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
在日复一日陈词滥调的背诵里,你很难想象的出,原来这句话在剧中,在角色里,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情绪。
3. 奇特。这是年代久远的莎剧,且是宫廷戏。舞台人物却全都是现代装束,尤其是主角哈姆雷特,着装异常简单,除了必要的几幕穿了外套,其他就简简单单换了几件短袖T恤,跟舞台的精致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Part 1结束的时候,演员下场后,舞台所有门窗敞开,飞沙走石,瞬间整个舞台被黑色的碎片覆盖。我见过舞台的升降旋转,见过大型道具和灯光充满科技感的呼应,见过演员在舞台上淋暴雨,见过舞台上水里行舟,但这种飞沙走石却是第一次见,非常震撼。后面的戏,演员就是站在这黑色碎片中演完的。黑色的覆盖,不仅是一种道具的存在,它好像王权、好像尘土,拼命擦拭,却永远挥之不去。
慢动作和内心戏特别精彩。舞台整个暗下来,缺爷超长的独白常常讲到情绪大爆发,好像所有的血管、神经、肌肉、汗水都要随之炸裂。沈腾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也用了好多次慢动作,灯光只打做慢动作的演员,静默之中,戏剧张力却达到顶点。
4. 出戏。演员谢幕以后,缺爷说为慈善为儿童做这部戏的时候,用特别快的语速特别轻的咬字,让人瞬间出戏。对,这才是他的正常状态。但在戏中,他即便穿着印花T恤,他字正腔圆的发音说着那些艰深晦涩的台词,你丝毫不会觉得奇怪,在那个时刻,他就是哈姆雷特本人。我想,这大概就是他得到这个角色的原因吧。
5. 厚重。上字幕的时候,简简单单: Hamlet by William Shakespeare
我突然想到,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和人文精神看莎士比亚,而古典悲剧意在哈姆雷特。
看完以后,我好像理解到,为什么要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因为人们对这个复仇的故事,有不一样的理解。而是这个角色身上投射了太多东西,每个人好像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让我想起了李后主,就是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皇帝。年少的时候养尊处优,皇室出身,受最好的教育。突然间遭受重大挫折,父亲被杀,母嫁仇人。被放逐。被所有曾经相信的亲情、友情、爱情抛弃。对他来说,复仇或是选择懦弱,结局都只有悲剧。
在他们身上,会看到人生深深的无力感。人生,不过是由我们过去的一个又一个选择叠加而成的。而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这种大开大合的缩小版,无非是我们在坚定和懦弱之间徘徊,有时候选择当了缩头乌龟,有时候就真的能咬住牙坚持下来。当时的坚定或懦弱,对现在的人生究竟是对是错,都是当时的自己无法预估和判断的。我们都畏惧一个未知的结果,但殊不知在那个当下,那个选择,那个即将造成无数后果的“原因”,才是最令人畏惧的。是谓之“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也许是哈姆雷特之于每个读者的意义。
6. 荼蘼,是花开到最繁盛的样子。
而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恰应了这一句:
开到荼靡花事了。

哈姆雷特National Theatre Live: Hamlet(2015)

又名: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 / Hamlet

上映日期:2015-10-15(英国)片长:217分钟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珊·布鲁克 Sian Brooke/里奥·比尔 Leo Bill/塞伦·希德 Ciarán Hinds/吉姆·诺顿 Jim Norton/卡尔·约翰逊 Karl Johnson/寇布勒·霍尔德布鲁克-史密斯 Kobna Holdbrook-Smith/马修·斯蒂尔 Matthew Steer/迪雯·亨利 Diveen Henry/巴里·艾尔德 Barry Aird/鲁阿里·科纳汉 Ruairi Conaghan/鲁迪·达马林加姆 Rudi Dharmalingam/莫拉格·席勒 Morag Siller/谢尔戈·瓦雷斯 Sergo Vares/科林·黑格 Colin Haigh

导演:罗宾·洛 Robin Lough编剧: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哈姆雷特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