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2005年的旧作,没有指导意义,慎看!



  《向日葵》,导演张杨的新作,卖点是温情,在国内上映时间虽短,却也风评不错,可惜,不合我的胃口,是我近期看的最难受的电影之一。

  背景设定在七十年代中期,一个北京胡同里的小家庭,典型的父严母慈的结构。孙海英饰演的父亲(一画家)也是典型的那个年代的模子扣出来的人——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剥夺了发挥其大好才华的机遇。自从发现儿子有画画的天分,就认定儿子要比老子要有出息,开始逼着儿子学画画。就像许多中国的父母一样,坚持认为自己已经毁了,就那样了,然后拍着儿子的肩膀让他好好干,把宝都押在他身上。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徐徐铺陈开去,仔细地描摹了儿子仿如一部与父亲的斗争史的成长历程(当然导演的野心还要大些,这是后话。)——小时候不好好学画,父亲拍桌捶凳,粗声粗气地训斥,青春期不好好学习,想着外出打工,被老爸赶到车站硬生生拖下车,成年后因为迟迟不给父亲添一个孙子,一顿饭吃得剑拔弩张,一旁不能少的当然是任何时候都帮腔护短的妈妈……只是暗暗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家长一到镜头前都这样,一说到亲情就无比地拧巴,人物形象都像样板戏中的革命人物,脸像个柿饼,还油光发亮。


  尽管开始有“温情”的预告打底,还是被结尾明目张胆的煽情吓了一跳——结尾当然是,儿子如父所愿当了大画家,开了自己的画展,父亲在这时也死得恰到好处,全家一起聚在父亲曾经住过的房间里,听父亲在一盒磁带里留下的声音,回顾若干年来的人生历程,然后剧中人和观众一同等待两行热泪流下来……最后,还要很轮回意味地,儿子的儿子呱呱落地了。


  我却还是愤懑,为什么家中的父亲一定就是个这么高尚的形象,像有神力相助的摩西最终一定可以指引孩子出埃及,为了父亲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就可以剥夺一个孩子爱闹贪玩的天性,一个少年对爱情的向往,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对自己的将来的规划?使得儿子在多少不那么快乐的人生以外,还要背负更苦大仇深的重量?——印象深的是影片当中的一个细节,向阳(孩子)因为太讨厌画画,有天趁妈妈不在时,偷偷地把手指伸到缝纫机下面企图自残,孩子当然是害怕,眼神似看不敢看,满眼的恐惧和犹豫,虽然后来爸爸及时发现,但还是看得我直冒冷汗。做爸爸的成功欲把一个孩子心灵扭曲得连正常的手指都可以不要,莫非就不悲哀么?


父亲有时是那么蛮不讲理的一个名词,但导演最终还要用结果(儿子成名了)来反映手段的合理性——其实只道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许都有些许买彩票的意味,万一,父亲就是没有押对宝呢,我们还会不会看到这么涕泪交加?


  kia说也许这样评论失之粗糙,因为从女性的角度来看父子情可能会有偏差。我也觉得父子之间的沟通一定有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神秘的因素存在,问题是我从这部电影之中看到的,仍然只有从其它途径得知的印象的重叠,而没有别的更深的挖掘。我不能说中国是不是都是这么模式化的父子情,如果不是,我替导演感到遗憾,如果是,我对一个时代都觉得悲哀。

向日葵(2005)

又名:Sunflower

上映日期:2005-09-10(多伦多电影节)片长:129分钟

主演:孙海英 / 陈冲 / 王海地 / 张凡 / 刘子枫 / 梁静 / 张曦文 / 高歌 / 洪一豪 / 李滨 / 李野萍 / 

导演:张杨 / 编剧:蔡尚君 Shangjun Cai/张扬 Yang Zhang/霍昕 Xin Huo

向日葵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