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或者谢尔盖•帕拉杰诺夫,阿列克谢•日尔曼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但他同样遭受着作为一个苏联电影艺术家的悲剧命运。他一生只导演了六部长片,苏联解体之前,由于政治原因,大多数时间是无片可导,而政治环境有所改观之后,却由于俄罗斯经济下滑,而找不到投资。《上帝难为》从2000年便在捷克开拍,历时六年才拍摄完成,此后,日尔曼则一直进行剪辑和声音处理,直到他于2013年逝世,电影也没有最终完成。影片最终由其子完成,并于2013年10月首映于罗马电影节,却由于其强烈的去叙事手法,并没能引起足够的关注,但这并不能影响影片优秀的品质,好的作品不应该被掩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影片改编自斯特鲁加茨基兄弟的同名科幻小说,通过一个遥远的外星球映射苏联恐怖的政治氛围下知识分子的可悲遭遇。小说中don Rumata来自于地球,在一个正处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星球上,做一个观察者,关注历史文明的进程。本应该做一个旁观者的他,无法接受统治者don Reba对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残酷迫害,而致力于拯救最为博学的Budah。最终don Rumata手刃了don Reba,血洗了整个王国,并离开了这个星球。然而,日尔曼却刻意删掉了故事中所有的戏剧点,从而弱化了故事背景,弱化了人物塑造,甚至是叙事逻辑。“上帝难为”本应是一个don Rumata与Budah讨论的一个命题“如果上帝能够完成你一个心愿,你将如何选择?”然而每个愿望都有相应的代价,而最好的选择就是上帝做一个旁观者,而旁观者却无法忍受残暴与苦难。而影片中,这种难为却成为了一个人性与道德的困境,作为上帝如何残暴的结束另一种残暴。同样,日尔曼的去逻辑去叙事去框架的叙述方式,让人物角色的行为缺少明确而清晰的动机,让一切都显得模糊而缺乏意义。这种缺乏意义缺乏目的性的历史发展,将社会进化置于一种纯偶然的进程。don Rumata的强势介入,为了保存星球最后的文明,而本应”复兴文化“的关键时期,却最终变为一场灭绝的屠杀。

除了日尔曼奇特的叙事结构完美映衬了影片的主旨,日尔曼奇特的镜头语言也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在如今讲究镜头运动的流畅性和镜头内部和谐性,《上帝难为》则是反其道而行,日尔曼试图还原一个充满抽象意味的泥泞而破败的中世纪景象。拥挤而无规则的画面,人物随意的出入镜头,将叙事上的散漫更加深化。日尔曼一反叙事电影中强调的镜头叙事性,他不会通过剪辑来加快叙事节奏或者扩展人物视点,也不会通过运作长镜头来渲染情绪和诗性。他的长镜头更加接近一种纪录性,试图模拟上帝的视角来观测发生在人物身边的各种事件,与此同时,他又通过时常出现的杂耍一样的人物入镜,再一次反掉镜头的纪录性。由此,日尔曼通过反叙事达到第一层违反传统逻辑的尝试,通过反画面达到第二层违反传统美学的尝试,而通过反纪录达到第三层违反传统记录的尝试。在达到反叙事,反记录,反美学,这电影的三大重要因素之后,日尔曼却缔造了一种更加奇特的美学体验。

上帝难为Трудно быть Богом(2013)

又名:История арканарской резни / Istoriya arkanarskoy rezni / Trudno byt bogom / History of the Arkanar Massacre / The Story of the Arcanar Massacre / Hard to Be a God

上映日期:2013-11-13(罗马电影节) / 2014-02-27(俄罗斯)片长:170分钟

主演:Leonid Yarmolnik

导演:阿列克谢·日尔曼 Aleksei German编剧:阿列克谢·日尔曼 Aleksei German/Svetlana Karmal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