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总算是看完了删减版的《After Life》(不少“精彩”部分没看到),觉得恐怖成分很少(几乎检测不到肾上腺素),倒是电影独特的构思引起人的好奇心——人死后到底怎样。随着剧情的发展,对电影剧情越来越疑惑,始终没能把故事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所以看完电影后,自己又理了一遍,得出下面几个猜想。
首先,故事中大概出现了四个主要的人物:安娜 保罗 小孩 殡仪师。这样的话故事又可以分为三部分。
安娜的故事
女主出身在一个单亲家庭(女主葬礼时只有女主的母亲出现,且在其未婚夫与母亲的对话“你从我身边把她夺走了”),母亲比较严厉控制感强感情内敛(女主死时,表现得很平静,将所有过错归咎到未婚夫身上。葬礼前,要求殡仪师洗掉女主刚染的红发),童年时与母亲关系的紧张,导致了其成人后害怕被拒绝,从不表现出对他人的爱,因此在其未婚夫提出工作有变动时,以为是要与其分手愤怒得不行,在雨夜开车离开,结果遇上车祸。醒来时被殡仪师告知自己因车祸已死亡。
保罗的故事
保罗深爱着安娜,但他发现安娜和他在一起时出不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感情。由于工作变动,保罗打算向安娜求婚,让安娜跟自己走(保罗一直称自己是安娜的未婚夫,恍惚有个镜头看到保罗的左手上有戒指,而殡仪师取下安娜左手上的手表时,发现两手都没有戒指)。在安娜母亲家中被告知安娜已经死于车祸后,保罗悲痛欲绝,不相信安娜已经死亡,渐渐出现幻觉(在警局里看到安娜,家中看到安娜,玩偶的头随着保罗移动),殴打小朋友,骚扰殡仪师(警官口中得知,大概是被删减了)。在安娜葬礼后,想象出安娜在棺材中痛苦挣扎的样子,决定去墓地里将安娜拯救出来,结果因为酒驾,撞上大树不治身亡。
小孩和殡仪师的故事
大部分美剧在对变态杀人凶手的描述中,都会对其童年时遭受虐待的不幸经历表示同情,对其成人时心理变态,杀戮手段的残忍进行渲染,以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再根据电影给小孩的戏份考虑(若小孩的出现只是剧情发展需要,那么部分场景是不需要的),得出小孩是殡仪师童年的影子。先说说小孩的故事:小孩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怎么又是,试猜想一下剧中的安娜,小孩,殡仪师都是有相似童年经历的人,编剧想据此表达什么。)和母亲几乎没什么交流,在学校里表现得不寻常(走廊里灯灭了,安娜吓得颠颠地跑,这孩子一脸冷静地打开了灯,看来是很有天赋的)所以受到其它同学的欺负,只有班上的女老师(安娜)关心过他。可是女老师因一次车祸死去,在葬礼前,他遇到了殡仪师,殡仪师告诉小孩自己有与死人交流的能力(交流是多种的,整理死者身前物品时,和亲友交谈了解死者生前)。后来又告诉他他也有这样的能力。并在墓地里向他讲了自己的职业理想(电影似乎要升华了,不愿去想这部分,老外的道理有时候很难懂)。自此小男孩渐渐接受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自己亲手埋葬了活的小鸭子,只是因为小鸭子害怕,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殡仪师的助手。
接着是殡仪师的故事。殡仪师处理过无数遗体自认有与死者交流的能力,也许安娜只是他处理过的有假死状况送到殡仪馆的人之一(只有医生宣布患者死亡后,才会被运往殡仪馆),而遇到这种情况,殡仪师都会告知他们他们已死,回到亲人身边会给亲人带来更大的痛苦,欺骗他们以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
以上就是这些猜想,电影想要表达的观点不是很明白,也不想去往深里想。殡仪师这个角色没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想通过安娜的故事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的目的也没达到。倒是殡仪师的一句话挺有意思“你们都为死去而责怪我,好像是我的错”,再结合安娜的遭遇,引发了我们对医患关系的思考。

After Life(2010)

主演:Varun Sandesh / 

导演:Ravi Yad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