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女性导演的涌现真的让人非常的欣喜,无论是之前《我的姐姐》,还是最近口碑不错的《爱情神话》,我都兴致勃勃地去阅读了两位导演的采访,本文想主要借《爱情神话》这部片子来谈谈女性创作者的独特视角,以及带给观众和中国电影的一些启示。

一.生活不是费里尼的电影

费里尼的电影是浪漫的,唯美的,就好像影片中索菲亚罗兰的那个神话故事,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只是成为了这部影片中老乌为之奉献一生的那个童话。有些电影选择影视行业作为“撒谎行业”的魅力给人们创造无数美丽的动人的童话,而有些电影选择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的一面,还有一些电影只是把生活现实搬到荧幕上来给你看而已。《爱情神话》就属于最后一种。这是一个“生活流”电影,灯红酒绿,一男多女,上海方言,艺术人生,只不过染上了文艺的色彩让其成为一部电影,细水长流,零零散散,但这就是生活的模样,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没有什么固定的结局,这就是生活。有人会觉得这还能叫电影吗?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生活不过就是一地鸡毛,电影只是浓缩了的生活,,平淡的生活,成年人的心酸和无奈,一点点渗透在电影的台词中。未来现实向的电影更容易成为女性题材的一大落脚点,因为从一众群像之中更能够感受到人物的细腻,也更加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

二.男主?女主?

“这部剧的男主是谁?这部片子的女主是谁?”“这个电影好无聊啊。”“这到底讲了个什么东西。”最后微信里的这些消息真的也是让我会心一笑,导演通过剧里人物对电影的评价来模拟现实观众对于自己电影的反应。我也的的确确被讽刺到了。刚看完电影,我一度很迷惑,

总觉剧情琐碎,主线不清晰,觉得云里雾里。但我并没有因此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点。还记得一个友邻的影评标题就是《剪一小段生活,放在电影上,成年人的爱情特别有味道也特别真实》,大城小爱,街边骑着车的外国人,路边修鞋的鞋匠,出名的网红咖啡馆等等,这是故事好像没有什么刻意的开头,也没有什么固定的结尾,只是截取了上海某地区某圈层某些人的某些生活罢了,就像一个小小的片段。还记得曾经看《海街日记》,有位网友的评价很精辟:“有些电影轰轰烈烈告诉你这是电影,有些电影平平淡淡告诉你这是生活。”《海街日记》做到了就和它的标题一样,而邵导的片子也在告诉你,这就是生活的样子。电影为什么非要有固定好的男主角,女主角。记得之前我看《四月物语》的时候,朋友凑过来问我:“这个电影的男主帅不帅?”虽然我知道她想问的意思,但我一时没有办法回应她,我不希望所有的观众都有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就是一部剧或者一部片子一个故事一定要男主和女主同时存在,前些年比较看好的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就是一部没有男主的片子,那些男生只不过是女主生命中的过客罢了,这是一个关于女生成长的故事,也并不是没有男主的剧就叫大女主剧,其实我很反感“大女主剧”这种说法,就因为之前没有只有女主的剧,所以现在都管只有女主的片子叫“大女主剧”,这些女生一路靠自己打怪升级,表看上不靠任何人,但在一些男性导演的拍摄下还是不免陷入成功的女人背后定有无数看好她的男人的这样的设定。为什么不把只有男主的片子叫“大男主剧”呢?这的的确确可以说明社会上的一些问题。

邵导在这部片子里也很好的回应里这两个问题:生活就是生活,为什么不能是将一群人的故事,为什么要陷入一定有男女主的套路。生活就是琐碎的凌乱的,剪不清理还乱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拍有点类似纪录片的电影呢?亲切的真实的是电影更能打动观众的一个点,电影不要太高过上远离群众的生活。

三.女性的反客为主

“我就在反思,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这跟我小时候受到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有关。那个时候我看的都是男性作家的书,他们多数都是以自己、以男性的口吻在写。他们一般都会设置那么几个女的,一个是像母亲,就是各种好,(好到) 甚至帮着男人去欺压其他女性。要不就是很风骚,就像《白鹿原》里的田小娥这种,跟谁都要上床。要不还有很纯情的,洁白无暇的处女,谁都不能碰。或者是女神,就是这么单一的几种形象。”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曾询问邵导为什么要以男性(老白)的视角去讲这个故事,邵导给出的回应是受到之前阅读太多男性作家的作品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在过去女人想要当作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男权社会之下,女人想发声是很难的,她们也经常成为男性笔下的“女人”。

导演在谈到落魄男性作家喜欢美化青楼女子的生活,而实际上她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痛苦时几次哽咽。“为什么我现在被男性的思维占据了?”我几乎和导演同时向自己抛出了样问题。

邵导说:“我之前有四年都在写一个长篇小说,以上海90年代的夜总会为题材。我写的夜总会老板,是一个特别尊重女性的老板,做他的小姐很幸福,很多只把做小姐当成一份工作

不觉得有什么低人一头。我花了很多心血在写,也一直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我还记得大一的时候,我写过一个女人出轨后精神失常的故事,我在讲自己的故事时说这个女人的悲剧是自己导致的,老师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她出轨了。”老师随后非常严厉地说:“为什么她出轨了就一定是她的问题,这些不都是那些臭男人定的规矩吗?”“为什么不多去探讨探讨这背后的原因,而是一味地去谴责,怪罪这个女人呢?”后来,我一度因为那件事情很郁闷,原来作为一个新时代信仰女性主义的女学生还是会潜移默化地陷入男权社会的陷阱,在看完导演的采访之后,我也一度为自己满脑子的男性思维感到极度悲哀。(说来好笑,原先我也并没有认为是我这个女主人公的错,我转念又想:大家估计都会怪罪她吧,说她出轨,可以想见这个社会对于女性是有多么的苛责了,如果把这个当作一个反讽那还可以,但我当时也的确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是习惯性的以大众的思维去考虑,认为非黑即白。)

而导演采用男性角色温和慢慢推进性别平等的意识的手法是很巧妙的。导演通过老白的视角,让大部分男性可以轻松带入,去看看身边的女性是否会被自己冒犯到,如果被冒犯到,是不是应该多去思考一下。

女性的反客为主更是这部片子的亮点。三个女人一台戏,把老白搞得团团转,很有话剧的风格。三个女士在一步步地推动剧情的发展,成为整部戏的主体。就像导演说的那样:“如果女人成为客体,那评价和下定义就会给男人去做。你把主体性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给你下定义,你也可以给他们下定义。但是这里面的女性也没有去给男人下定义。她们就是会想得更高级一点,他们知道给任何人下定义都是不对的,不管你是男的女的,是狗还是黄瓜,没必要。”女人罕见地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然后告诉男人:给任何人下定义和有刻板印象都是不对的,这是没有必要的。就像老白前妻说的那句话:“我只是犯了一个天底下男人都犯过的错而已。”这一句真的是够幽默够讽刺的了,包括后面作为经常以男性视角揣测女性的典型男导演徐峥也在这部片子里官方吐槽了这一类男导演的所作所为。

作为一个女性创作者,我认为邵导给未来的女性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那就是女性角色的反客为主。

四.乳化什么乳化啦

第一次看见这个台词,确实没有明白导演的用意,后来才知道乳化是玩的“辱华”谐音梗。

最近眯眯眼的事情上热搜,我也看了,但也觉得有点奇怪,现在的的确确很多事情喜欢上纲上线,不谈生活里,就谈谈电影文艺市场的模样。“这部片子辱华,我不看了,这部片子辱女,不要去看。”这样的言论确实很多,我们知道观众对于电影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是票房的问题,也是这一不电影能不能走进大众视野的问题。如果因为觉得眯眯眼就是辱华这样的事情同样发生在电影上,一部好的片子就会容易被埋没掉,我们是敏感的,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杠精很多的原因,“辱化”其实也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就拿眯眯眼这件事来说,在你心底里眯眯眼就是不好看的,所以才会认为眯眯眼是辱华,或许你其实只是认为国外人不应该对中国人总有这种刻板印象,但一旦说成“辱华”这个问题就升级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现象。现在的人对于说话的要求实在是太苛刻了,有时候我也在怀疑,这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是真的自由吗?

五.“文艺片”的出路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曾经认为读者对于她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她写她的意识流,不管其他人是否看得懂。而电影作为一个“商品”。观众还是很重要的。文艺片之所以受众小,是因为其中也会夹杂很多意识流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种电影美学,本片就像是一个交叉的短片,零零散散的,但也不缺乏韵味,就好像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小散文,适合听着音乐坐在阳台边上看,看得懂也好,看不懂也罢,看完之后好像也没留下太多,但在看的过程中也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窥探隐私的欲望。但其实本片并非文艺片,只不过是打入文艺青年市场的商业片,它更像是一部被精心打磨过的商品。它受众明确,定位精确,也在特定人群中收获到了很多,因此在我看来深入文艺群体的商业片也未尝不可,即使它没有那么深刻的内涵,丰富的镜头语言,绝妙的拍摄技巧,也足够引起一部人对于它的共鸣,这也照样足够了,都说只要有人喜欢你的作品它就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哪怕只有一个人,那都是艺术所带来的情感链接,这样的链接也是很可贵的。



爱情神话(2021)

又名:B for Busy / Myth of Love

上映日期:2021-12-24(中国大陆)片长:112分钟

主演:徐峥 马伊琍 吴越 倪虹洁 周野芒 黄明昊 王影璐 宁理 张芝华 吴冕 冯玛娅 哈姆扎·穆罕默德·纳吉·萨拉米 孙思瀚 赵胤胤 卫莱 赵国云 杨蔚岚 白红卫 史航 

导演:邵艺辉

爱情神话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