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1

清明雨上 • 海石湾:海石湾


大的社会环境的压迫与一个小人物的挣扎与无奈。短短一个小时的纪录片,记录上世纪那批支援三线建设的人们的后辈的一个故事,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

影片没怎么着笔墨于背景交代,所以年轻一辈很难去代入其中,也就难以理解主人公的生活与遭遇。于我而言,看的中国纪录片并不多,也没有亲身经历体会这部纪录片背景的时代,所最初的观感更多的是一份何不食肉糜的陌生与隔阂,格格不入的世界观,那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与生活。

记录片固然是导演与特定观众之间的共鸣与沟通,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者会看的热泪盈眶。但纪录片魅力不该止步于此,我想导演的用意也不仅仅是记录下那个时代下的人,虽然这仍是主要目的,但他没有像那些关注于时代与群体的纪录片那般,去用长镜头阐述那个时代的风物,去花篇幅描写更多的生活于那个背景下的人,去帮助观者更明晰的体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和是一群怎样生活的人。他所更多关注的是一个人,是我们的主人公老赵的人生,他身上固然有着那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但其个人的特色却尤为凸显。老赵在片子里曾经谈到过他的写作观,说他写的小说一定不会去着重表达什么涵义,而是要去关心小说中的人,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导演把这句话放到记录片里,是他也有这样的共鸣吧。着重于时代群体与着重于个人的纪录片各有其魅力,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与钢琴家一般。两者我都很喜欢。

回到电影,回到老赵,一个出生长大于甘肃海石湾这个三线城市的厂二代,青年时也是一个热血的文艺青年,热爱工作,热爱阅读与写作,一次工作疏忽,背锅被两代人工作过的厂子开除,也是这个厂子,连为之工作一生的母亲每个月一百块的生活费也发不出来。他所写的小说也四处碰壁,无人问津。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老赵对自己曾经的人生也产生了怀疑,他开始相信“只有两条路可以发财,升官和黑道。”没有背景升官,走上了黑道,开了一家破旧的小酒吧,也成为了混社会年轻一辈的赵哥,“我不会像以前一样了,我会去做许多坏事,但良心还是在的。”抛开了曾经的底线,去私通厂工偷取木材,却还放不下良知,欺压良善。“艺术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就像SY一样。”他对自己挚爱的艺术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可是一次醉酒归来,却翻着书柜里的群书对着镜头如数家珍,也不止一次的谈到对黑旗的热爱。“人活的就是一个青春,青春不在,这个人就死了,我想过要去死,可是又没有胆量去死。”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死了,妻子也在年前离开了。于是行尸走肉,没有未来,及时行乐,醉生梦死,却矛盾的活着。

身为一个局外人,我总想不通为什么他不逃离这个小镇去大城市拼搏自己的梦想,就像我想不通1900为什么一直不下船一样。是麻木懒惰或者锐意尽失吗?亦或是视野的狭窄?还是习惯了一种生活后很三观难再去与新的世界匹配?即使了解了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也很难去真的了解一个人,无法从他平静的面容里透视其波澜汹涌的内心世界。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

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依存于社会而生活,无可避免的也要受到社会的影响。有些人会尝试逃离社会,回归自然,比如瓦尔登湖畔的卢梭,可又有几人能把世事看的如此淡泊,所求仅温暖足以呢?大多还是想“以时髦的方式烘烤自己”。人与社会这个大命题,不想去谈也谈不清楚。还是回到当下与自我吧。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本主义日渐凋零,贫富差距愈加显著,阶级固化,阶层间的门槛也不断提高,跨越一个阶级壁垒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乡村到城市,从三线到一线,从无产到中产,再到上流社会。在社会的洪流里挣扎与拼搏着,想着让自己与家人过的好一些,再好一些。不让自己的孩子甫一出门便被落下十万八千里,给他的人生以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至少比我多的可能性。前不久外婆心脏病住院时,我就在想着,如果以后我的父母妻子孩子或者岳父母生病了,作为一家支柱的我能够提供些什么,能抗的起一个家的所有风雨吗?寒门出贵子,鲤鱼跳龙门,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好在如今门槛虽在,机遇也较之以前多了太多太多。界风起时,顺潮而动,错过了互联网的红利,希望能够在万物互联与人工智能的时代分一杯羹吧。



海石湾(2011)

片长:60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马占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