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的影评是: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看到一个小时十一分钟以后,易老师把载满留守幼儿的两轮车的车肩带背在身上,那一刻配乐响起,我突然落泪,想的影评是:原来导演漫不经心地攒了一个多小时,就是为了这个瞬间。
电影看完,我打算理性一点。仔细想了想这部电影到底是好在哪儿了。
首先,人物结构上立体不扁平:
易老师是本片的主角,他对外人那真的是菩萨,对家里人总有些亏欠,这是其一。
导演处理易老师的行为的时候没有直说其出发点,而是让观众自行理解。比方说,易老师办学的目的到底是挣钱还是想推教育?导演没明说,但是观众心里有数,于情于理自然是前者多一些。又比如坨坨不见了,易老师到底是着急孩子的安危还是怕孩子丢了对学校的声誉不好?开始我想是后者,而找到孩子时,坨坨对着易老师亲昵地喊了一声:伯伯,易老师扔掉自行车抱着坨坨精疲力尽地瘫倒在香樟树下,我想这一刻,是前者。这是其二。其三,易老师从一开始偏向挣钱到最后收容了三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他的初心从挣钱&教育,转换为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这是导演升华影片的功力所在。
易老师的老婆,大家口中的师母,她的立体更显然易见。她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女人一样——刀子嘴豆腐心,她计较得失,算计利益,但也善良热心。因为幼儿园是桩赔本买卖,对老公少不了怨怪。但是她照顾孩子尽心尽力,在外人面前始终给易老师保留颜面,她始终也在事实上,支持着易老师所做的一切。以至于电影最后,文才求易老师夫妇照顾襁褓中的儿子,自己要去深圳打工时,易老师或许是想到了身后他自己拖回来的两个“油瓶”,或许是自知无力照顾婴儿,他犹豫地看了看师母的脸色,而此时师母不发一言,只是看看了身后一样非己出的秀秀和坨坨,主动接过了这个刚出生就”失去“父母的孩子。导演又一次,自然地把主题引到了人文情怀上去。
其次,整部电影的结构也是简明扼要。
我个人感觉是分为两个部分:办学和退学。办学是情绪酝酿,退学开始才是正文。前一个多小时,我关心的只是学校办不办的下去,易老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导演在其中只平淡了塞了塞这些孩子的家事进去,看着并不波澜。而后者篇幅不过二十来分钟,却真正开始将农村留守儿童的苦难摆在了观众面前。没有什么激情洒狗血哭天喊地的清洁,真正做到了:静水流深。
而在描述两个孩子:秀秀和坨坨的命运时,笔法也十分精妙。当易老师把坨坨送回家时,看到坨坨的奶奶,一个失明的老人在地上摸索着东西,易老师不忍了,我动容了。导演没有讲坨坨的故事,只放了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台词。可是谁能不明白呢?
导演在短短九十分钟的时间里,轻拿轻放地写出了一个人群的苦难:留守儿童“无父无母”的可怜,打工父母背井离乡的无奈,农村老人无人依傍又要照顾孩子的艰辛。
把苦难轻拿轻放不过度渲染是一种很高级的情感处理方式。导演做到了。
全素人出演的方式和前阵子同样是非专业演员出演的《何以为家》一样,让人为这种真实感动,也为这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的残酷感到悲戚和无奈。
Last but not least——没想到今年到目前为止我的两部个人年度最佳影片,都是,素人演的。。。。


遥望南方的童年(2007)

又名:The Rising Star Kindergarten

上映日期:2007片长:91分钟

主演:易志兵 / 何伟欣 / 谢媛 / 

导演:易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