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调天后
导演:乔治·乌尔夫
编剧:鲁本·桑地亚哥-哈德森/奥古斯特·威尔逊
主演:维奥拉·戴维斯/查德维克·博斯曼/科尔曼·多明戈/格林·特鲁曼/约翰尼·科瓦内/更多...
类型:剧情/音乐
上映日期:2020-12-18(美国)
2020年已至年末,在圣诞与新年欢腾的节庆氛围下,流媒体上扎堆了各式不免流俗却依旧讨喜的假日喜剧。网飞(Netflix)的《蓝调天后》(Ma Rainey's Black Bottom, 2020)却独树一帜,与一众轻快欢愉的节日小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影片悦耳的蓝调之下,俨然隐藏了一整部美国黑人族裔令人心痛的血泪史。
事实上,《蓝调天后》在上线之前就受到了不小的关注。影片是今夏逝世的“黑豹”查德维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的遗作,不免让许多影迷触景伤情。除因此蒙上的一层特别意义外,《蓝调天后》还集结了奥斯卡获奖女星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著名影人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则为本片的制片。在如此重量级团队的倾力下,《蓝调天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的黑人艺术家在种族主义肆虐的社会中艰难求生、捍卫个人尊严的动人故事。
两种颜色,同一困境
20年代的黑人,面对着什么?
《蓝调天后》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的录音棚将迎来著名的“蓝调之母”玛·雷尼(维奥拉·戴维斯 饰)的唱片录制。乐队的四位黑人乐手性格各异,其间,小号手列维(查德维克·博斯曼 饰)是最不循规蹈矩、个性张扬的一位。凭借突出的创作才华,他寄希望于在音乐界成立自己的乐队,出人头地。玛·雷尼与乐手们、黑人音乐家与录音室的白人制作人们,在这一张唱片灌录的时间,展开了一场表面为音乐决策权,实为尊严与价值的较量。而一场有关于种族的血泪悲歌,也缓缓铺陈开来。
故事中的玛·雷尼,是20年代极负盛名的蓝调女伶,也从根本上行影响了这一音乐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音乐人之一。在那个时代,她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演唱场场爆满,人人都争抢着聆听她的天籁之声。正因此,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录音室随心所欲,甚至看起来“刁钻”、“耍大牌”的专权女主唱:她性格暴烈、说一不二,视约定与规则不顾,用不达到自己要求就不罢休的“蛮横”态度压制了以欧文为首的白人经纪人。
与之相反,企图借这次为雷尼伴奏机会,向录音室主理人斯特迪文特先生推销自己创作的列维,则看起来是个在白人面前更投机的角色。即便面对同队乐手的调侃与讥笑,他也不介意在掌握实权的白人阶层前扮演一个百依百顺的角色。这源于他“曲线救国”的心态:列维相信,只要拿到机会,拥有像玛·雷尼一样的名望,就可以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于是玛·雷尼与列维这两个地位差别迥异的黑人艺术家,他们面对白人主流社会有着全然不同的态度——玛·雷尼倚赖自己的声名,用毫不退让的绝对强势捍卫着自己的立场;列维甘愿忍受“胯下之辱”,不惜佯装讨好,试图达成自己的目的。
只是随着影片推进,我们逐渐意识一种植根深处的悲剧性:斯特迪文特先生对列维作品的“赏识”仅限于看中他顺应潮流能捞金的曲子,当他的曲子到手,潮流一过,不再有利用价值时,列维便被斯特迪文特以5美元的价格被打发与羞辱。另一面看似饱受尊重的玛·雷尼,不管名气多响亮,在白人眼里依旧只是一枚棋子,如同玛自己所说:“他们想要的只是我的声音。当他们把我的声音录下来存进那些机器里,他们就会翻身拉上裤子,就好像我是刚被上过的妓女。”
在2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不论拥有什么样社会身份与地位,这两位艺术家最终都面对着被漠视、被排挤、被侮辱的相同困境,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乌黑的肤色。通过直白的叙事手段、直观外化的言语肢体冲突,《蓝调天后》立场鲜明地展现出非裔美国人在上世纪所遭受的不公与惨痛经历。
蓝调之魂
歌声下的种族精神
可以说,《蓝调天后》的每分每秒都紧紧围绕着“种族”这一议题展开。除了玛·雷尼与列维这两位影片重点刻画的人物,电影其实也花了不少篇幅描写卡特勒、托雷多和拖步三位性格迥异、与列维对不上眼的乐队成员。在大量看似轻松的插科打诨之间,《蓝调天后》非常精准地将美国南方黑人族裔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正因如此,用蓝调来反映整个美国非裔的性格特征,看来便再恰当不过。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蓝调音乐,萌发于美国南部,由非洲音乐传统演化而来,最初是展现非裔美国人工作生活的歌曲。简单的叙事歌谣中甚至包含了当时工人们的劳动号子。蓝调音乐深深植根于黑人的生活之中,也由此沾染上了非裔自由不羁、随意即兴的风采。
如同玛·雷尼向科特勒所倾吐的那样:“白人不懂蓝调。他们听到蓝调被唱出来,但他们不明白蓝调是什么来的。”蓝调早已成为一种黑人理解生活的方式,是他们每日醒来感受自己不再孤独的精神力量。
列维说:“蓝调就是该根据主题而随性创作”。这种音乐态度也完美折射了黑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影片中,这种蓝调所代表的精神内驱力与各个灵动的人物形象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封闭的排练空间与大量的室内台词,让排练室中的四位乐手有充足的空间展现各自的背景故事,在纵向上有力延展了人物深度。
由此,《蓝调天后》勾勒出了一幅美国非裔生动的性格肖像——他们随性、坦荡、赤诚,充分了烟火气息,既享受生活趣味,又追求生命价值,在自己真正所捍卫的事物前,又毫无迟疑地坚定与果敢。这些,才是玛·雷尼那一曲动人的《黑臀舞》下无形的种族精神。
“舞台”再现
作为双刃剑的全室内戏
影片改编自奥古斯特·威尔逊的同名戏剧,并十分还原地保持了舞台剧的风格,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录音室内。没有浮华的道具、多变的场景,《蓝调天后》全然凭借密集台词与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完成了一部黑人自身的口述史。
撇去了其余视觉元素的喧宾夺主,影片给演员的表演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维奥拉·戴维斯与查德维克·博斯曼在《蓝调天后》中献出的演技令人无可指摘。剧本中充斥了大段的台词独白,在列维向同行乐手讲述自身母亲被白人玷污、父亲复仇而被烧死的灰暗童年时,查德维克的表演经历了多个层次的推进,每个咬字与吐词的轻重都分毫不差,如炬的目光抓住了观众每一寸神经角落。而维奥拉则将一个表面强劲蛮横,实际内心看透了白人脸孔的那份心灰与苦痛刻画得入木三分,让心境吐露前后的人物反差显得合情合理。
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几乎全室内化的舞台剧风格,弊端也很显眼。全片的大部分场景,几乎都只是录音房与排练厅间的来回切换,即便角色各异,但乐手们的立场没有太过差异化的区分,密集的对话不免让人感到乏味困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仅用台词来大段地陈述陈年苦难,不免烙下“没有展示,只剩阐释”的问题。虽然博斯曼与维奥拉用一己之力撑起了人物的情绪波澜变化,但仍让观众看到只闻其声,未见细节与埋伏的单薄感。
再者,室内戏对导演的调度功力要求尤为高超。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便是导演中室内戏调度奇才,不论是《不道德的审判》(Death and the Maiden, 1994)、《杀戮》(Carnage, 2011)还是《穿裘皮的维纳斯》(La Vénus à la fourrure, 2013)都是全封闭空间中如何创造不同剧情层次与情节张力的教科范本。但经验尚不那么具足的乔治·乌尔夫(George C. Wolfe)显然并没有将一个本可添彩的独特形式发挥最大利用率,这一切都最终成为了《蓝调天后》的败笔所在。
不论如何,《蓝调天后》对呈现美国种族矛盾真实图景、解决社会矛盾的初衷还是让人钦佩。联想起博斯曼生前对种族议题种种不遗余力的努力推动,这荧屏前最终的献演不禁让人泪目。据悉,制作公司正在推动让博斯曼凭借《蓝调天后》参与奥斯卡表演奖的争夺,列维这一角色也可能让博斯曼获得一座“身后”奥斯卡。的确,即便仅因博斯曼最后一抹音容样貌,《蓝调天后》也值得我们为之付出的两个小时。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